针灸能替代手术过程中的麻药?消息传到国外后,很多国外元首纷纷要求参观。然而,事实虽然摆在眼前,现代医学理论却不能解释“针刺麻醉”的原因,我国的医生也说不出其中的奥妙。1965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卫生部组织力量研究“针刺麻醉”的原理,领导希望韩济生能担起这项任务。但是针灸,对从事了12年基础研究的韩济生是很陌生的。况且,“针刺麻醉”的原理还从未有人用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探索研究过,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完成周总理的嘱托,凭借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韩济生毅然接下了任务,带领同事和学生从零开始,对针刺麻醉开展深入全面的研究。
2004年12月14日,韩济生院士在深圳北大医学院作专题报告。资料图
经过40多年的潜心研究和不懈努力,他们从观察人体针刺镇痛现象的规律开始,阐明针刺镇痛的基本原理和神经通路,找出有关中枢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可引起不同种类的神经肽释放,从而起到镇痛作用。这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使周总理的心愿终于有了初步的答卷。成果一经发布立刻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而韩济生在1979年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1984年又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从1990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最终在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揭示针刺镇痛奥秘
如何把科研结果应用于临床,是韩济生的心头大事。他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亦鸣高级电子工程师合作,把几十年研究的结晶,制成一台便携式仪器,这是一个重量仅127克、类似于“随身听”的仪器,称为“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简称“韩氏仪”,“HANS”)。只要把邮票大小的电极,贴在穴位表面的皮肤上进行刺激,就能发挥与针灸类似的作用。在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用于开颅手术,可使麻醉药品的用量减少45%,并使手术中各项生理指标更为平稳;在北大医院和北京康复中心用于因脊髓损伤和多种脊髓病变引起的下肢痉挛,使患者持续数年或十余年的肌痉挛得以缓解,为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幸福。
2007年12月30日,徐州医学院党委书记陈贵州(右)向韩济生院士(左)颁发徐州医学院疼痛研究和治疗中心名誉主任聘书。资料图
得益于韩氏仪的患者不限于国内。2006年9月21日,韩济生收到美国巴尔的摩市一位麻醉科医师的电子邮件:“亲爱的韩教授,自从8月26日收到你的来信,指导我如何使用你发明的韩氏仪给我母亲(慢性多关节骨关节炎)治疗,三周以来已经有了明显效果。看来我妈妈是一个”Responder(针刺有效者)!“治疗第4天开始,就产生非常大的变化:原来她需要按需服用的麻醉性止痛药可以不用了。”韩济生说,这封信是对自己和自己的科研团队的又一个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