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你一定烤过面包或蒸过馒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少了一味原料,你就会发现,面包或馒头就不好吃。这种原料就是碱。
碱,不仅烤面包、蒸馒头少不了它,同样制造肥皂、玻璃、纸张、冶金、炸药,它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业原料。
然而,中国直至1926年才凭借自己的力量制造出优质纯碱,打破了西方70多年来对制碱技术的垄断,它的诞生也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而打破这一西方人的垄断,让中国工业产品在世界舞台精彩亮相的重要功臣就是侯德榜,正是这位爱国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与坚持,才有了中国化工业的突破与进步。
一波三折求学路
1890年8月9日,侯德榜出生于风景秀丽的福建省闽侯县坡尾乡。侯家是一个世代以农为业的大家庭,祖父希望这个新生命长大后能有功德于人世,为他取名德榜。
6岁时,侯德榜即随祖父入私塾读书。然而由于侯家田多人少,缺乏劳力。小德榜不得不在课余跟随父亲下地干活,即使过着这样半耕半读的生活,侯德榜依然书不离手。直至今日,侯德榜的家乡依然流传着这位爱国科学家勤奋好学的轶事。
13岁那年,侯德榜在姑妈的资助下进入美国教会学校英华书院求学。这段求学经历也成为侯德榜人生旅途的重要转折点。在接触西方科学知识的同时,侯德榜渐渐对洋人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产生怀疑。
一日,侯德榜亲眼目睹了洋人奴役中国人的一幕。那天,正下着暴雨,江边码头上,几个洋人用皮鞭和枪托驱赶上百名中国苦力上船。
侯德榜愤怒地想要冲上去,却被老师拦下。
“为什么洋人总欺负我们?为什么我们要做亡国奴?”侯德榜愤愤地问。
老师说:“他们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强大的军队,如果我们也拥有这一切,谁还敢欺侮我们?”
那是在侯德榜进入英华书院的第二年。同年,他因参加反美示威罢课被校方开除。
1907年侯德榜进入上海铁路学堂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津浦铁路当实习生。
看着自己的同胞每天汗流浃背,而铁路居然是属于英国人的!侯德榜深深地感受到,帝国主义列强凭借技术、经济的优势对中国人民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中国人要想摆脱国外资本家的剥削压迫,只有科技兴国,才有救国希望。”
一年后,侯德榜毅然放弃了“铁饭碗”,投考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
清华留美预备学堂的学生大多是官宦或富豪子弟,他们穿着华丽,生活奢靡。而侯德榜出身农家,仅靠公费维持学习,生活十分俭朴。因此常常被奚落为“土包子”,然而,就是这个土包子,在期末考试时,以10门功课1000分的特优成绩,创造了清华园的奇迹,一年后获准留美。
实业救国 跨进“永利”的大门
20世纪初,化工在世界上还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为了能实现心中的“富国强民”梦,侯德榜放弃了自己熟悉的铁路工程专业而选择了化学工业。
八载寒窗苦读,1921年侯德榜获得制革博士学位。就在侯德榜即将学成回国之际,在纽约他遇到了赴美考察的爱国实业家范旭东。
曾有人说:“如果没有天津实业家范旭东,没有永利制碱厂,没有当初三次改变专业的决定,侯德榜的人生可能是另一番光景。”漫漫人生路,关键处只有几步,正是“伯乐”范旭东将侯德榜推到了一个历史的新坐标。
碱是许多工业部门,尤其是纺织、肥皂、造纸、玻璃、火药等行业大量采用的原料。为了打破外国公司对纯碱制造技术的垄断,中国人用碱只能靠进口的桎梏,实现振兴民族化工业的宏愿。实业家范旭东、陈调甫等人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厂。范旭东看重侯德榜学识渊博、工作踏实,力邀他到正在筹建的中国第一家碱厂--塘沽永利碱厂工作。
回国还是留美?从事熟悉的制革,还是把陌生的制碱当成终身的事业?
深夜里,侯德榜又一次想起了洋人对制碱的技术封锁,大洋彼岸的祖国人民还在吃着带酸味的馒头,民族工业因缺少原料处处被洋人掣肘……他又想到了范旭东的话:“为了这件大事,虽粉身碎骨,我也要硬干出来。”
“科学救国”和“振兴民族工业”的共同理想最终让二人走到了一起。同年10月,侯德榜放弃了纽约一家工厂优厚的待遇,回到了天津塘沽,任永利碱厂总工程师,开始了他半个多世纪的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