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5日,又一个学雷锋日到来了。
2012年3月2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郭明义“当代雷锋”荣誉称号。
“给你一片蓝天放飞这世界的爱翼,把幸福给你……”龙年春晚上,孙楠的深情演绎,让《把幸福给你》激荡在人们心头。作为电影《郭明义》的主题曲,这首歌的歌词来源于郭明义自己创作的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是华美生命的真实写照。
郭明义不是演艺界明星,也非媒体精英,更遑论政界高官,但在微博时代,他拥有680多万的微博粉丝,粉丝数一直呈增长态势。他发出一个倡议,数千粉丝就会应声而动,献血、帮扶、助学……人们追随他的足迹,一个个爱心团队如雨后春笋,遍布各地。一句“你好!今天你奉献了吗?”让每个人心头一暖,满心感动。
2012年2月28日,郭明义来京参加第九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在郭明义开会的间隙,中国青年网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让我们循着他的脚步,走近“当代雷锋”郭明义的内心世界。
干一行爱一行--以“最好”履行承诺
35年前,不满20岁的郭明义走进部队。就在那个冬日,曾经送雷锋到部队的老红军余新元,亲手把郭明义送上新兵专列,他踏上了去往“钢铁英雄连”的列车。部队位于黑龙江的一个山沟沟里,冬天天气极其寒冷,为了战友们起床能用上热水,郭明义每天天不亮就冒着严寒外出挑水,溅出来的水在衣服上结了冰,他却从不叫苦。
入伍第一年,郭明义并没有学上驾驶,而是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同去的新兵不乐意,思想不稳定,但他却没有一点怨言,每天一大早就为全连战士熬碴子粥。碴子粥很难熬,一熬就是好几个小时。做完饭,他一有时间就看书学习,晚上还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书。就这样郭明义当了一年炊事员,却把驾驶理论背得滚瓜烂熟,凭着记忆就能把汽车电路图画下来。当兵5年,他种过菜、喂过猪、做过饭,不管做什么,他总能出色完成任务。正如他常说的:“部队是个大熔炉,进去是铁,出来是钢;只要不怕苦,总能炼成钢”。
从部队复员后,郭明义走上工作岗位,但那股子钻劲儿保留了下来。团支部书记、宣传干事、车间统计员、英文翻译、采场公路管理员……工作越做越苦,越做越基层,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他总能创下新的记录,成为单位学习的标杆。退伍时他曾向连长保证“做就做到最好”,工作后他始终以做到“最好”履行着自己的承诺,用一个个荣誉书写着卓越。
1996年,郭明义成为矿山采场公路的管理员,管理员的职位其实是技术干部岗位,而郭明义愣是把自己定位为一线工人,甚至比一线工人干得还多。每天早上5点钟,他总能准时出现在采场。每天提前两个小时上班,他坚持了16年。要是不这么做,他“心里就不踏实”。
采场公路由碎矿石铺成,雨雪天泥浆绊脚,遇上有风的天气则飞沙走石,往往天气越恶劣,采场公路就越需要维护。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找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而郭明义却总冲在一线,甚至有时在他患重感冒时,仍从早上5点一直坚守到后半夜2点。同事们见他浑身颤抖,多次劝他下山,他却坚决不肯。等到路修好时,他累得站都站不稳,被两名同事搀扶着送回家。第二天天不亮,他又准时出现在采场……
奉献全部的爱--把付出当作“应该”
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在我们追名逐利、穷尽一切想要得到的时候,却有人以“给”为人生的乐趣--“把幸福给你”就是郭明义的幸福观。他传递的不只是物质,更是温暖,是幸福。
郭明义并不富有,他们一家的生活甚至可以称为拮据。40平方米的单室,地面还是水泥的,极其简陋,女儿放假回家都要临时再搭张床。同事刁莹说:“我从没见过郭师傅不穿工作服的样子。”除了工装,他所有的家当是两条牛仔裤和一件红色运动上衣。月收入2000多元的他其实可以过得更好一点,但是他留给自己的微乎其微。近20年来,他累计捐款数是参加工作以来工资总数的一半还多。“把钱给需要的人,睡觉就睡得更踏实”,他就是这么朴实。为了更多的孩子走进课堂,他挤钱资助贫困儿童:献血时发的营养补助捐了,组织发放的奖励捐了,甚至连购物卡也被他换成现金捐了出去……
他有时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很长一段时间他甚至常常克扣自己的饭钱,这样就能多攒下点钱。2009年的一天,妻子孙秀英突然发现放在厨房好几天的两个干馒头没了。一问之下,才知道让郭明义给吃了。原来那一个月,他天天中午不吃饭,以便每天省下五块钱。50岁的汉子嗫嚅地向妻子解释:“又资助了一个小孩,我想给他攒点钱。”
对自己吝啬到苛刻地步的郭明义有时出手相当“阔绰”。自行车送出过三辆,因为贫困孩子上学急需;电视机送出去三台;手机送出了几部已经记不清了;衣服、帽子、鞋子、手表、台灯、书本等小物件更是数不胜数……
30多年来,郭明义从未有过动摇,用他的话说,每天都很充实幸福。在郭明义看来,自己的生活条件非常富足。“我什么都不缺,家庭也很幸福,我只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帮助那些生活有困难的人们。”郭明义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很知足。面对记者,他坦承帮助别人并不是自己一定要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他对家庭、对生活、对未来的达观与信心是那么地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