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方志敏 >> 我的劳动
方志敏:文山去后南朝月 又照秦淮一叶枫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www.youth.cn    2012-01-11 18:35:00    中国青年网

方志敏 资料图

  1957年3月的一天,江西南昌市北郊下沙窝的一个工地上,建筑工人们正在为刚刚开工的化纤厂打地基。料峭的春寒丝毫都不能影响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突然,“咣当”一声脆响 ,一个工人的铁锹似乎碰到了什么金属物品,他忙又在周围轻轻挖了几下,赫然出现一堆人骨,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有两截腿骨上还戴着一副锈迹斑驳的脚镣!随着脚镣的出土,一段尘封的往事复活了。

  1935年8月6日,几个被五花大绑、嘴里塞着毛巾的犯人被刽子手们推下了卡车。其中有一个瘦弱的中年人,他踉跄着,艰难但从容地站到了已经挖好的坟坑旁,面对着浩浩东去江水,眼中毫无恐惧,相反却充满着希望,是的,希望,对这个国家的希望,他坚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即便这希望只能从自己的死亡开始,那也是美好的。他就是那副脚镣的主人——方志敏。

  方志敏的一生,正气浩然。他追求真理、救国救民、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在人们的记忆中定格成为既悲壮、又浓重,既高大、又耀眼的影像。

  少年立志 精忠报国

  1916年的一个夏天。江西弋阳的叠山书院里传出一阵阵清朗的读书声: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下久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这是南宋抗元英雄,一代大儒谢枋得的名句。一个白晰清瘦、眉眼俊朗的少年此时正在一边大声朗读先贤的诗句,一边紧锁眉头,他在思索着自己将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农民的儿子方志敏。

  1840年以来,外有列强欺侮凌虐,瓜分掠夺,内有贪官酷吏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到如今,中国早已是满目疮痍,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是啊,国家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

  从小方志敏就爱听叠山先生毁家纾难,抗敌救国,不食元禄的故事。长大后做一个谢枋得那样的人就成为了他的必然选择。

  爱国、救国,早就化做血液澎湃在他坚强的心灵里。就像方志敏自己说的:“一个青年学生的爱国,真有如一个青年姑娘初恋时那样纯真入迷”。

  书院的后院是学生宿舍,方志敏也曾经住在这里,他就是在这个院子里开始了自己的救国生涯。

  多年以后,当方志敏骑着战马,腰挎双枪,指挥千军万马纵横沙场的时候,不知是否偶尔会想起这院子里的那棵古老的桂花树,它不正像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虽然历经风霜雨雪,但只要春风还会吹起,还有一息尚存,就一定要在金秋时节香满乾坤。对于中国这棵老树,无数和方志敏一样的青年便是那一缕缕的春风。

  投身革命 舍生取义

  投身革命后,方志敏就像一个斗志昂扬的勇士,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为了挚爱的祖国,他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他人生字典里最精彩的一页。

  1935年1月29日下午的怀玉山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真正变成了长江和鄱阳湖怀抱中的一块洁白的美玉。半山腰的树林中坐着一个人,早已脏得看不出颜色的军大衣被荆棘撕扯得破烂不堪,两个月的坚苦战斗使他本就多病的身体显得愈发单薄,一头乱发和多日不刮的胡须遮住了他原本英俊的面庞。只有一双眼睛依然闪耀着坚定的光芒。他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领导人方志敏。搜山的国民党士兵说话的声音已经可以听得清清楚楚,原本密集的枪声也渐渐地稀了。13天前,他原本已经冲出了包围圈,可是他的队伍,他的2000多名战士还在虎口之中。那是他一手创建的军队,他不但要救出他们,还要带着他们北上,去救他可爱的中国。

  于是方志敏又回来了,虽然他明知道此去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敌军更近了,透过草丛已经可以看到他们枪口的刺刀放射出的寒光。他贪婪地望着这美丽的群山,他知道山的那边就是他再也回不去的故乡,他也知道再向那边就是他和同志们共同战斗了8年的苏区,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今天中央红军已经渡过了赤水河,中国的历史开始了新的一章。 他艰难地从树林中站了起来,理了理头发,对两个惊呆了的敌军士兵从容地说道:“不用找了,我就是方志敏。”他明白,他的另一场战斗已经开始了,是的,救国不一定要在战场。在生与死,国家与个人之间,他做出了和文天祥、谢枋得同样的选择。

编辑:张玉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