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秀,秀在何处?

http://www.youth.cn  2013-09-01 10:20:00  中国青年网

  5月31日晚7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区3层报告厅,第十八届清华大学“学术新秀”颁奖典礼暨分享交流会如约而至。历时70天,经学术委员会的指导,学院学校两级评选,两轮公示,审核处理,以及60位专家评审,10位“学术新秀”获得者脱颖而出。

  当聚光灯与掌声齐投向他们的时候,我们更需关注与思考鲜花与掌声的背后。

  “学术新秀”,到底秀在何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是“学术新秀”崭露头角的重要凭借。如“小荷”的“学术新秀”,其“尖尖角”正是不断涌现出来的代表作。

  这些高水平的代表作蕴含了丰厚坚实的理论根基,体现了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彰显了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关注了重要而有意义的问题,加深了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得到了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学科的相关发展或拓展了学科的应用领域。

  “小荷”初露的“尖尖角”正含苞绽放。

  来自经管学院2009级直博生、第十八届学术新秀获得者唐黎阳发表SSCI论文7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项目论文累计达15篇,同时担任35本英文杂志的审稿人。来自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博士生、第十八届“学术新秀”获得者党尚宇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2篇。来自电机系10级博士生、第十八届“学术新秀”获得者赵彪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13篇,其中包括SCI论文7篇,EI论文5篇,所获专利2项。来自热能工程系2008级的直博生、第十八届“学术新秀”获得者张易阳,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论文5篇,EI论文1篇,会议论文2篇。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世界学术重镇清华历来视学术为基,倾力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不仅孕育“小荷”的茁壮成长,还如蜻蜓般锐眼灼灼发现鼓舞学子才人。

  陈吉宁校长在就职演说中就曾深中肯綮地指出,大学是铸造灵魂的地方,办大学要以“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学术新秀”评选正是倡导优良学风,弘扬大学精神的一项扛鼎之举。

  早在1996年,“学术新秀”评选活动便开始举办,自此每年学校从近2万名在校研究生中经过层层筛选,选出10位左右的获奖者当选校级“学术新秀”。至今,“学术新秀”评选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共有168位同学获得了这项荣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创新是人类活力的源泉。研究生是智慧江河中知识创新的晶莹活水,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学术研究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使命,它使大学在时代转型风雨中直面未知领域,始终引领着大学不断创新,“日日新,又日新”。

  学术成果的创新性正是衡量“学术新秀”获得者的重要指标。学术之渠长久清澈而透亮之因也正在于不断从那学子无限光辉的深度流泻而出的“源头活水”。

  这些“源头活水”或探索了有价值的新现象、新规律;或提出了有意义的新命题、新方法;或纠正了前人在重要问题的提法或结论上的错误;或开创性的分析研究了科学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源头活水”的背后是持之以恒的前沿关注,是矢志不渝的奋力拼搏。

  来自微电子所2010级的博士生、第十八届“学术新秀”获得者田禾,每天保持阅读研究领域内的国际知名期刊,不断追踪最新研究领域。他在 2011年6月首次在国际上报道了多层石墨烯声源器件的工作,开创了石墨烯在声学领域的广阔前景,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来自机械工程系2009级博士生、第十八届“学术新秀”获得者李津津,首次提出了氢离子的润滑模型,并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液体超滑体系,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测试,采用了近千种的样品,依然无法达到量子霍尔效应的特征值,大家的士气也倍受打击。之后,一次偶然的比对测试,发现样品表面不放置任何保护膜得到的结果反而更好,这一发现振奋人心。大家按这个方法重复之前的实验。终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个幽灵般的神奇现象出现在观测视野内。”来自物理系2008级的博士生、第十八届“学术新秀”获得者张金松在提及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时谈到。

  他所在团队首次在实验上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称赞这项科研成果是“诺贝尔奖级”的成绩。此外,他还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2篇,在Nature发表论文1篇。

  “似一树一树的花开,似燕在梁间的呢喃”

  “学术新秀”评选已过17载,其间孕育的诸多新秀已从学子成长为学者,正“似一树一树的花开”,斑斓着世界的学术殿堂;正“似燕在梁间的呢喃”,吟唱着象牙塔的学术之春。

  在对过去5年“学术新秀”获得者的抽样调查(调查样本30人)显示:学术新秀全部选择了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其中66.6%选择了在国内的高校任教,继续从事科学研究,23.4%选择了在国内的研究机构工作,10%选择了在国外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第十三届“良师益友”获得者林元华曾荣获第六届(2001)“学术新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黄永胜曾荣获第十四届(2009)“学术新秀”;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博士生、“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杨帆曾荣获第十四届(2009)“学术新秀”……

  他们成为研究的领跑者,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他们直面未知领域,在学术追问中表达着清华人的胸襟和抱负,在学术追问中弘扬着清华人的智慧和精神,在学术追问中书写着清华人的担当与情怀,在时代转型的风雨中留下了一本本沉甸甸的清华学子“学术备忘录”。

  (清华新闻网6月6日电)  

编辑:刘敏慧 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返回首页>>

分享到:中青微博

相关阅读
  •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证0507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