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青工攀登技能高峰

http://www.youth.cn  2013-12-02 14:36:07  中国青年网

  自团中央在全国开展“寻找最美青工”活动以来,连续9年承办“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的沈阳市掀起了寻找“最美青工”的热潮,大量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许多70后、80后、90后一线工人的故事,激励着广大青工攀登心中的技能“高峰”。

  团沈阳市委书记王志刚认为,寻找最美、追求更美,是沈阳承办“振兴杯”的重要启示,在大赛的推动下,沈阳每年都涌现出大批青年高技能人才,这些人才在技能上不断超越自我的同时,在精神上也不断拓展着新境界,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实业报国的主流价值观,不断得到传承和弘扬。

  “山登绝顶我为峰”。在王志刚看来,“振兴杯”举办多年来,数十万青年工人用智慧和勇气攀上他们心中的高峰。

  挫折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洪家光是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黎明公司”)的一名工人,1979年出生的他,目前已是中航工业首席车工技能专家、高级技师,申报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曾获第七届“振兴杯”大赛车工冠军以及“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

  1998年,洪家光从技校毕业,成为黎明公司的一名车工,当时整个行业都处在低谷期。

  “以前是‘车钳铣(车工钳工铣工)’没法比,我们毕业时是‘车钳铣’没人理,找对象都困难。”洪家光说,刚进厂时他每月工资才180元,而在外面市场卖货的同学轻轻松松就能比他多挣好几倍,许多同事都离开了。但是,洪家光选择了留下,“干一行,爱一行,我不想背弃最初的选择”。

  不同于流水线作业,车工每天接触的零部件都不一样。工艺人员设计的零部件在加工过程中有时会遇到问题,需要一线工人寻找解决办法,总结经验,使产品更成熟。

  为此,洪家光平时特别注重钻研和创新,还常去“偷艺”。工作休息的空当,洪家光常常到老师傅身边安静地看。他从老师傅身上学到了车工技巧,对未来也逐渐有了清晰的目标——立志成为全国最优秀的车工。

  追梦路上,洪家光经历了多次失败,但他把挫折当成走向成功的台阶。参加2007年的一次技能比赛时,由于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出现技术问题,他没能进前3名,为此很是懊恼,也更明白要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

  洪家光现在的目标是希望带动影响更多的青年工人,他带的徒弟也已进入第九届“振兴杯”辽宁赛区前6强。他还准备成立“洪家光青年工作室”,吸纳更多青工在此学习交流技术,共同提高技能。

  只怕努力不够会有遗憾

  沈阳机床集团工人刘刚是80后青工中的佼佼者。他曾获得第六届“振兴杯”大赛机械设备安装工项目冠军、“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辽宁省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以他名字命名的沈阳机床集团中捷立式加工中心“刘刚青年创新突击队”,已完成企业创新创效发明15件,创造经济效益700多万元。

  1985年,刘刚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高三时,成绩一直处于中上游的他,以7分之差与自己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2005年,刘刚进入丹东一所技术学院,学习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毕业那年,沈阳机床集团来学校招工,一向“性子比较慢、不善言辞”的刘刚“硬着头皮”来了一次毛遂自荐:“我是农村小孩,特别能吃苦,成绩也很优秀,我以后一定会用实力证明您的选择没有错。”

  为兑现诺言,走上工作岗位的刘刚用心钻研。他常说,自己就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琢磨。渐渐地,爱琢磨、好发明的刘刚成了厂里出了名的“发明能手”。2008年年底,沈阳机床集团和德国合作研发的一款新产品计划在南京展览,刘刚所在中捷立式加工中心事业部作为核心团队需要紧急装配。由于是初次接触这个项目,他们面临许多技术难关,完成任务困难极大。

  “我可以24小时甚至36小时不睡觉,必须把项目拿下。”凭着这股劲儿,两周时间,刘刚硬是和队友攻破了难关,完成了任务。

  “辛苦我不怕,我就怕努力不够有遗憾。”因7分之差而与大学无缘的那种遗憾,至今令刘刚心痛。所以,工作后,他告诉自己“不能有丝毫懈怠”。全国冠军的称号也坚定了他“天道酬勤”的信念,“我就是喜欢这个专业,喜欢这份工作。有难题怕什么?解决了才有乐趣”。

  如今,作为一名年轻的高级技师,刘刚被企业派到新加坡、韩国等东南亚地区担任海外服务经理。

  走出一条自己的成才道路

  1991年出生的张文良是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人,初中没念完,他就考入了一所中专学校。获第八届“振兴杯”大赛工具钳工组冠军后,他被聘请到沈阳造币有限公司工作。

  读中专时,张文良的成绩优秀,曾参加过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获全国第七名。走上工作岗位后,张文良甚至想过转行。每月1200元的工资,交了房租后所剩无几,但他最终决定留下,因为他觉得,既然选择了钳工这一行,就要好好干下去。

  他下定决心,苦练本领。后来,张文良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辽宁省青年岗位能手”、“沈阳十佳青年岗位能手”、“沈阳市技术标兵”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沈阳市五四奖章”、“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骄人的成绩离不开辛勤的汗水。

  钳工是纯手工操作,对工人的技术要求很高,刚开始学的时候特别枯燥。手上都磨起血泡是常事,有人还把手指甲锉掉了,张文良班上的30多人,最后只剩下6个,而张文良常常拿着锉刀,一锉就是一整天。

  为更好地工作,每次来新活儿的时候,张文良都会默默跟在老师傅身边学艺。同事下班后打篮球去了,他则继续干活,经常干到深夜。

  从熟悉机械加工涉及的各个工序,到加工技术技能的提升,再到加工精度的精确掌控;从单一地学习钳工技术,到学习车工操作,再到掌握铣工操作,张文良勤学苦练,走出一条自己的“钳工之路”。现在,张文良已经有工具钳工高级技师、装配钳工高级技师两个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也成为厂里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20出头的张文良现在已是“大师傅”了,他的徒弟都很争气,在多项技能比赛中取得了好名次。张文良认为,90后是个性张扬的一代,每个90后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梦想,最重要的就是脚踏实地”。

  自团中央在全国开展“寻找最美青工”活动以来,连续9年承办“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的沈阳市掀起了寻找“最美青工”的热潮,大量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许多70后、80后、90后一线工人的故事,激励着广大青工攀登心中的技能“高峰”。

  团沈阳市委书记王志刚认为,寻找最美、追求更美,是沈阳承办“振兴杯”的重要启示,在大赛的推动下,沈阳每年都涌现出大批青年高技能人才,这些人才在技能上不断超越自我的同时,在精神上也不断拓展着新境界,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实业报国的主流价值观,不断得到传承和弘扬。

  “山登绝顶我为峰”。在王志刚看来,“振兴杯”举办多年来,数十万青年工人用智慧和勇气攀上他们心中的高峰。

  挫折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洪家光是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黎明公司”)的一名工人,1979年出生的他,目前已是中航工业首席车工技能专家、高级技师,申报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曾获第七届“振兴杯”大赛车工冠军以及“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

  1998年,洪家光从技校毕业,成为黎明公司的一名车工,当时整个行业都处在低谷期。

  “以前是‘车钳铣(车工钳工铣工)’没法比,我们毕业时是‘车钳铣’没人理,找对象都困难。”洪家光说,刚进厂时他每月工资才180元,而在外面市场卖货的同学轻轻松松就能比他多挣好几倍,许多同事都离开了。但是,洪家光选择了留下,“干一行,爱一行,我不想背弃最初的选择”。

  不同于流水线作业,车工每天接触的零部件都不一样。工艺人员设计的零部件在加工过程中有时会遇到问题,需要一线工人寻找解决办法,总结经验,使产品更成熟。

  为此,洪家光平时特别注重钻研和创新,还常去“偷艺”。工作休息的空当,洪家光常常到老师傅身边安静地看。他从老师傅身上学到了车工技巧,对未来也逐渐有了清晰的目标——立志成为全国最优秀的车工。

  追梦路上,洪家光经历了多次失败,但他把挫折当成走向成功的台阶。参加2007年的一次技能比赛时,由于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出现技术问题,他没能进前3名,为此很是懊恼,也更明白要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

  洪家光现在的目标是希望带动影响更多的青年工人,他带的徒弟也已进入第九届“振兴杯”辽宁赛区前6强。他还准备成立“洪家光青年工作室”,吸纳更多青工在此学习交流技术,共同提高技能。

  只怕努力不够会有遗憾

  沈阳机床集团工人刘刚是80后青工中的佼佼者。他曾获得第六届“振兴杯”大赛机械设备安装工项目冠军、“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辽宁省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以他名字命名的沈阳机床集团中捷立式加工中心“刘刚青年创新突击队”,已完成企业创新创效发明15件,创造经济效益700多万元。

  1985年,刘刚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高三时,成绩一直处于中上游的他,以7分之差与自己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2005年,刘刚进入丹东一所技术学院,学习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毕业那年,沈阳机床集团来学校招工,一向“性子比较慢、不善言辞”的刘刚“硬着头皮”来了一次毛遂自荐:“我是农村小孩,特别能吃苦,成绩也很优秀,我以后一定会用实力证明您的选择没有错。”

  为兑现诺言,走上工作岗位的刘刚用心钻研。他常说,自己就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琢磨。渐渐地,爱琢磨、好发明的刘刚成了厂里出了名的“发明能手”。2008年年底,沈阳机床集团和德国合作研发的一款新产品计划在南京展览,刘刚所在中捷立式加工中心事业部作为核心团队需要紧急装配。由于是初次接触这个项目,他们面临许多技术难关,完成任务困难极大。

  “我可以24小时甚至36小时不睡觉,必须把项目拿下。”凭着这股劲儿,两周时间,刘刚硬是和队友攻破了难关,完成了任务。

  “辛苦我不怕,我就怕努力不够有遗憾。”因7分之差而与大学无缘的那种遗憾,至今令刘刚心痛。所以,工作后,他告诉自己“不能有丝毫懈怠”。全国冠军的称号也坚定了他“天道酬勤”的信念,“我就是喜欢这个专业,喜欢这份工作。有难题怕什么?解决了才有乐趣”。

  如今,作为一名年轻的高级技师,刘刚被企业派到新加坡、韩国等东南亚地区担任海外服务经理。

  走出一条自己的成才道路

  1991年出生的张文良是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人,初中没念完,他就考入了一所中专学校。获第八届“振兴杯”大赛工具钳工组冠军后,他被聘请到沈阳造币有限公司工作。

  读中专时,张文良的成绩优秀,曾参加过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获全国第七名。走上工作岗位后,张文良甚至想过转行。每月1200元的工资,交了房租后所剩无几,但他最终决定留下,因为他觉得,既然选择了钳工这一行,就要好好干下去。

  他下定决心,苦练本领。后来,张文良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辽宁省青年岗位能手”、“沈阳十佳青年岗位能手”、“沈阳市技术标兵”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沈阳市五四奖章”、“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骄人的成绩离不开辛勤的汗水。

  钳工是纯手工操作,对工人的技术要求很高,刚开始学的时候特别枯燥。手上都磨起血泡是常事,有人还把手指甲锉掉了,张文良班上的30多人,最后只剩下6个,而张文良常常拿着锉刀,一锉就是一整天。

  为更好地工作,每次来新活儿的时候,张文良都会默默跟在老师傅身边学艺。同事下班后打篮球去了,他则继续干活,经常干到深夜。

  从熟悉机械加工涉及的各个工序,到加工技术技能的提升,再到加工精度的精确掌控;从单一地学习钳工技术,到学习车工操作,再到掌握铣工操作,张文良勤学苦练,走出一条自己的“钳工之路”。现在,张文良已经有工具钳工高级技师、装配钳工高级技师两个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也成为厂里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20出头的张文良现在已是“大师傅”了,他的徒弟都很争气,在多项技能比赛中取得了好名次。张文良认为,90后是个性张扬的一代,每个90后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梦想,最重要的就是脚踏实地”。

编辑:刘 哲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返回首页>>

分享到:中青微博

相关阅读
  •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证0507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