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14日,也就是参加国庆观礼后的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邓中翰的人生走到了一个新的高点:中星微电子公司在北京中关村的一间仓库里正式诞生了。
接下来的发展就比较顺利了:2001年邓中翰和他的团队推出中国第一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专用芯片“星光一号”;紧接着,星光二号、三号、四号、五号相继问世;2005年,“星光中国芯”大放异彩,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同时中星微电子公司也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而邓中翰本人则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称号,2006年又获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40岁时,邓中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这一路走来,他感谢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如果我在硅谷,再做十年芯片,还是美国的。回到国内,我们做的好几亿芯片都是我们中国的。我们申请了两千三百多项专利,八大核心技术,过亿枚的销量,在PC图像输入多媒体芯片、移动数字多媒体芯片这两大重要应用领域全球领先,建立安全监控国家标准……这都是中国的,不是美国的。这也是我们的团队在这么多年来努力的一个梦想,我们对国家的信息化振兴和腾飞做出自己的贡献和努力,让‘中国芯’在世界的星空下闪闪发光。”
续篇:以科学企业家之努力,在新兴产业领域向前走
面对成功的前尘过往,邓中翰认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经历了学习、科研和创业。现在很多人有一个认识:学习成绩优异的人,工作能力未必很突出。我觉得这是因为学习和工作属于不同领域,会对人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样,学习、科研和创业对素质的要求也是各有差异:学习要求对知识有较强的悟性和吸收力;科研则要求‘不走寻常路’的特别的科研视角以及对于科学纵深领域的坚韧;创业则需要企业家的远见和领导力。虽然对素质的要求各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敢于面对挑战,并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比如在遇到困难时,要坚持自己的理想等等。可能就是我身上那种不服输的精神以及对于国家的使命感,帮助我在不同阶段,克服各种苦难,坚持理想,发挥自己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