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回忆道:“胡老师(胡友秋教授)教我们电磁学的课程。有一次,我觉得他没有讲透彻,有可探讨的地方。于是,我就把我的想法整理成文稿寄给他。他不但没有生气,还觉得我写的很好,并鼓励我多搞科研,自己主动钻研些课题。”
转场:挑战与激情编织出的华丽转弯
1992年邓中翰本科毕业时,他已经拿下了素有国内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之称的“挑战杯”二等奖,并在国际、国内权威科学报刊上发表了三篇文章。也就是此时,23岁的邓中翰凭借优异成绩考取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物理学。
伯克利大学云集着全世界最聪明的一群人。置身其中的邓中翰除了感受到一份荣耀,更多的是从内心升腾出一种探索未知的紧迫感。而就在他认为物理学将是圆自己科学家之梦的最终途径时,硅谷神话和信息化大潮让他对计算机也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争取,邓中翰获得了攻读电子工程专业的机会。
同时读着两个专业,邓中翰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又因为一次出差经历,给自己增加了新的挑战目标。
“有次我和导师到日本出差做报告,因为签证出了点小问题,在日本多滞留了几天。日本琳琅满目的商业环境,让我突然感觉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这给了我很大触动。我感觉此前好像一直处在一个封闭的隧道中,前面有一道光,一直在往前走,痴迷于探索一些奥秘,但是所探索的一切与周边都没有太大的关系,距离现实社会很远,而社会就在身边,我看见它却不懂它。因此,我突然对整个社会怎么运作,经济怎么运行产生了兴趣,我决定攻读经济管理学。毕业后要走科技创业的道路。”
这样下来,邓中翰同时有三个专业的课程在攻读,而且是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这里又是伯克利,一天只有24小时--这么多难题,邓中翰是怎么破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