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陈寅恪 >> 我的劳动
令牛津大学虚位以待的传奇学者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www.youth.cn    2012-10-31 14:16:00    中国青年网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资料图

  从上世纪20年代,陈寅恪的传奇故事一直流传在清华园里。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你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关注他的学问和研究。

梁启超极力举荐的传奇教授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离不开1925年成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该院著名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主张“中西兼容、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和“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却并不出名。

  据说,当时为了推荐陈寅恪,梁启超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怎么能够胜任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那年,陈寅恪刚年满36岁。

1947年陈寅恪与王力教授 资料图

  一年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陈寅恪的博学让全校师生们叹为观止。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他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有人称他为“活字典”,也有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

  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但不管是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平生只有一张文凭的学术大家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在陈寅恪13岁时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自小博闻强记,打下坚实旧学基础的陈寅恪,因此并行不悖地接受了西方文化。

  后来陈寅恪因病从日本回国,考入复旦公学。陈寅恪成绩优秀,掌握了德语、法语。两年后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这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

  陈寅恪终生背负着家、国的使命。他辗转游学16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16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莱文等22种语言。

编辑:朱琪红 来源:中国青年网综合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