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陈寅恪 >> 我的劳动
令牛津大学虚位以待的传奇学者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www.youth.cn    2012-10-31 14:16:00    中国青年网

  从上世纪20年代,陈寅恪的传奇故事一直流传在清华园里。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你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关注他的学问和研究。

梁启超极力举荐的传奇教授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离不开1925年成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该院著名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主张“中西兼容、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和“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却并不出名。

  据说,当时为了推荐陈寅恪,梁启超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怎么能够胜任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那年,陈寅恪刚年满36岁。

  一年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陈寅恪的博学让全校师生们叹为观止。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他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有人称他为“活字典”,也有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

  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但不管是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平生只有一张文凭的学术大家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在陈寅恪13岁时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自小博闻强记,打下坚实旧学基础的陈寅恪,因此并行不悖地接受了西方文化。

  后来陈寅恪因病从日本回国,考入复旦公学。陈寅恪成绩优秀,掌握了德语、法语。两年后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这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

  陈寅恪终生背负着家、国的使命。他辗转游学16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16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莱文等22种语言。

  陈寅恪在德国读书,却不要学分。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不求博士文凭的陈寅恪,却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跟当时中国地位低下的现实完全相反。他后来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就是以这样一种感受作为基础的。

  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当时中国学术正处在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陈寅恪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每逢上课,陈寅恪总是抱着很多书,吃力地走进教室。他的讲课旁征博引,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成了后来的大家。其中有语言学家王力、敦煌学家姜亮夫、历史学家谢国桢、考古学家徐中舒、文献学家蒋天枢等等。

令牛津大学虚位以待的中国学者

  之后,陈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也就是学界通称的“中古史”。这是陈寅恪第一次学术转向。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22天,日军逼近清华园车站,北平即将不保。85岁的父亲陈三立因绝食五天后过世。

  陈寅恪由于高度近视,又用眼过度,右眼视网膜剥离,为了离开沦陷区,他失去了复明的希望。在为父亲守孝49天后,陈寅恪右眼失明。他携妻将雏,踏上了流亡之路。此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几经辗转,这些书竟悉数被焚毁于战争的大火中。

  陈寅恪做学问喜欢做“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书烧毁了,而他随身带着的书,也被盗走了。他以后的学术研究,只能依靠记忆了。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就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中古研究里面,他注意到的若干解释中古中国的架构和因素,至今仍是很多研究者绕不过去的课题。比如对于文化种族的关注,对于家族的关注等。陈寅恪是一个了不起的学者,他开创了一个研究的范式。

  陈寅恪写书的种种细节,至今仍被后世记忆着。有一次邻居邓广铭看见陈先生躺在床上呻吟,说我要快死了,我这个身体快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但是他又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编辑:朱琪红 来源:中国青年网综合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