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为宣传抗日,豫剧史上第一出现代戏--王振南编剧的新戏《打土地》在中州戏曲研究社上演。同年,常香玉因病不能再演武戏,遭遇挫折的她并没有因此离开舞台、舍弃艺术,反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为日后新派别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陪伴常香玉走在艺术道路上的,除了父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那就是她的丈夫陈宪章。1943年,应河南名士、宝鸡河南同乡会会长黄自芳之邀,常香玉在宝鸡河声剧院演出黄自芳编剧的新戏《灯节缘》。在剧评会上,年仅27岁才华横溢的陈宪章引起了常香玉的注意。同年5月,因不堪宝鸡青红帮头子李樾村的欺负,常香玉愤而吞金自杀,幸被救下。陈宪章在抢救常香玉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慢慢地,两人的感情日益加深。1944年6月3日,常香玉与陈宪章结为连理,结婚仪式在西安东大街正大豫饭庄秘密举行。从此常香玉不仅有了生活中相濡以沫的伴侣,而且事业上有了一个相辅相成的好帮手。
对艺术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对作品的高要求上,更体现在对戏曲长远发展的谋划上。1948年,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常香玉夫妇节衣缩食,招集豫籍流陕的难童,创建“香玉剧校”,后改为香玉剧社,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
新中国成立后,常香玉在为保家卫国“捐机义演”的同时,带领剧社将豫剧传播到了全国。至此,标志一个艺术流派形成的四大要素:天赋与师宗、代表剧目、传承人及观众群等均已具备,一个风格独具的豫剧艺术流派已宣告形成,那时她还不满30岁。
“她一辈子就是这样:戏比她的生命还重要,你让她丢掉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丢掉戏。”常香玉的女儿常小玉曾经这样回忆自己的母亲。常香玉的演艺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但正如女儿所说,但她对戏曲的热爱与追求从来不曾减退。甚至在文革挨批斗的时候,她还是不忘她的戏,趁没人的时候就蒙被子里躲柜子里唱。不止如此,“吊嗓子她都没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