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梦 常梦供图
她是北京市通州区关爱中心的创办者,她用诚心挽救了许多单亲母亲的生命,她用爱心援助了许多残障孩子,她致力于公益事业,让爱洒满了祖国的许多角落。
而今,她已年过半百,身体远不如从前;然而,她却不顾个人健康,刚输完液就立刻为救治孤残儿童四处奔走。
在创办“重温母爱阳光家庭”后,她注册成立了北京市通州区关爱中心,那段日子里,她面对人们不信任的冷眼和误解,一个人默默地承受。她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她愿意用生命继续去书写“一个没有完结的故事”。
未完结的心愿
我国曾经有三位著名的民间艺人--“泥人张”、“面人常”和“葡萄汤”。这里的“面人常”正是常梦的父亲。常梦的父亲曾参加革命,是一名老干部,可常梦既没有继承父亲的手艺,也没因为自己是老干部的子女而沾沾自喜,而是一心投身于公益事业。
14岁那年,常梦第一次响应老师的号召“向雷锋叔叔学习”,和许多中学生一样,她和同学喻微放学以后带着满心的期待守在学校附近的马路边,等待需要帮助的路人。很长时间后,两个小女孩终于等到了一对盲人夫妇。于是,她们高兴地搀扶着这对夫妇过了马路。第一次做好事的两个小女孩儿兴奋极了,她们还追问了盲人夫妇的家庭住址,从此一直坚持从他们家所在的第八中学门口,将两人送到天坛附近的一个啤酒瓶盖厂,这对夫妇正是在那里工作。这一送,常梦和同学就坚持了一年多。
闻讯赶来的人民日报记者对她们进行了专访,告诉她们即将发表的文章标题是“一个没有完结的故事”,鼓励她们以后每天放学都将盲人送回家。然而“文革”时期的报道都需要政审,经核实,这对盲人夫妇出身于富农家庭,所以相应的报道并没有见报,而她们也得到了提醒式的告知,终止了这场在非常时期显得尴尬的爱心行动。
但是,这件事并没有影响到常梦的热心,从那时起,她依旧坚持做好事,她希望换个方式帮助他人,因为她始终相信:“‘人”字是由一撇和一捺组成的,这代表着人和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与扶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一种本能,而不是为了什么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