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陈鹤琴 >> 我的劳动
终身尽瘁的儿童教育家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www.youth.cn    2012-06-16 20:16:00    中国青年网

  这位青年教授,就是当时南京高等师范和东南大学的教务长陈鹤琴先生。

  1892年,陈鹤琴出生在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一个没落商人家庭,6岁丧父,靠母亲替人洗衣补贴生活。童年贫苦的生活和慈母的影响,培育了他谦和仁爱和艰苦奋斗的品格。陈鹤琴勤奋好学,1906年考入美北浸礼会在杭州开设的蕙兰中学读书。1911年春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这一年的秋天,陈鹤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1928年改名清华大学),1914年考取奖学金赴美留学。5年中,陈鹤琴先后获得了霍普金斯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1919年,陈鹤琴回到了祖国,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这位青年教授,一生未离开他热爱的教育事业,他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妈妈”,并用他的生命来热爱、研究、了解他的孩子们,改变了国内幼教事业一片空白的现实。

身体力行 改革旧教育

  1919年8月15日,陈鹤琴所搭乘的“南京号”邮轮从吴淞口驶入黄浦江,缓缓航行在浊黄甚至有些发黑的江面上。沿岸的景色与五年前离开时基本一样,码头和江岸上的建筑被灰色雾霭笼罩着,江风中掺着些许鱼腥味道,天上的云层很低,又潮又闷,很少见到明媚阳光。

  陈鹤琴手中仍拎着出国时带去的那只旧皮箱,里面只有一些简单的衣物,另一只箱子里面装的是一大堆各种各样的石头,这都是他在美国学习期间一点点积攒下来用于观察与实验的宝贝。

  然而,阔别已久的祖国展现了一片贫困景象:许多原先的有钱人卖掉了土地,没有钱的人找不到生计,这给了他很大的震撼。他写道:“在南京下关一带看见那些穷人真是苦不堪言,他们仅靠一个草棚过着非人的生活,路上要饭的也到处都是。” 

编辑:佟亮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