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5日电(记者 朱琪红)今年是我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院士诞辰110周年。今天,中国青年网在青春励志故事主页推出了长寿院士、科学巨擘——贝时璋不懈探索、矢志爱国的励志故事。
贝时璋 资料图
2009年10月的最后几天,我国相继失去了两位科学巨匠,一位是“航天之父”钱学森,另一位就是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贝时璋。
贝时璋,1903年出生于浙江镇海县,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这位107岁高龄离世的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最年长的院士。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召集了六位研究人员,一起探讨科研领域的前沿话题,而他对学生们和助手的殷殷叮嘱——“我们要为国家争口气”,也成为了留给中国科学界最后的遗言。
李白的诗句开启童年的幻想
在贝时璋并不多的影像资料里,曾经有这样一段采访:
贝时璋(最后排右二)1948年参加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第20周年纪念会暨第一次院士会议时与全体院士合影。 资料图
“您能不能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呢?”
“生命本质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李白讲的一句话是很好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
回味着这几句话,鲐背之年的贝时璋语音沉缓,而他的思绪也仿佛回到了80多年前在私塾第一次跟着老师诵读时的情形。
那一年,贝时璋8岁。私塾先生每天都带着孩子们背诵着四书五经,贝时璋对文字里的那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李白的这首《春夜宴桃李园序》,让小小的贝时璋第一次对天地万物生出了许多憧憬和幻想。
这一年,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年。辛亥革命爆发,腐朽没落的清王朝正一步步走向终结。尽管时局混乱、生活艰难,收入微薄的父亲和不识字的母亲仍然坚持把8岁的贝时璋送进了私塾。之后,他又跟随父亲去往汉口,在一所德国人开办的中学读书。
懂事的贝时璋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用功,不断地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一天,15岁的贝时璋在旧书摊上买到一本德文原版书,E·菲舍尔著的《蛋白体》。读起来虽然一知半解,但就是这本通俗浅显的、描述蛋白质结构和组成的书,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令他对生命的奥秘充满了无限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