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贝时璋 >> 我的劳动
长寿院士 科学巨擘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www.youth.cn    2012-07-04 18:08:00    中国青年网

贝时璋  资料图

  2009年10月的最后几天,我国相继失去了两位科学巨匠,一位是“航天之父”钱学森,另一位就是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贝时璋。

  贝时璋,1903年出生于浙江镇海县,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这位107岁高龄离世的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最年长的院士。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召集了六位研究人员,一起探讨科研领域的前沿话题,而他对学生们和助手的殷殷叮嘱——“我们要为国家争口气”,也成为了留给中国科学界最后的遗言。

李白的诗句开启童年的幻想

  在贝时璋并不多的影像资料里,曾经有这样一段采访:

  “您能不能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呢?”

  “生命本质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李白讲的一句话是很好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

  回味着这几句话,鲐背之年的贝时璋语音沉缓,而他的思绪也仿佛回到了80多年前在私塾第一次跟着老师诵读时的情形。

  那一年,贝时璋8岁。私塾先生每天都带着孩子们背诵着四书五经,贝时璋对文字里的那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李白的这首《春夜宴桃李园序》,让小小的贝时璋第一次对天地万物生出了许多憧憬和幻想。

  这一年,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年。辛亥革命爆发,腐朽没落的清王朝正一步步走向终结。尽管时局混乱、生活艰难,收入微薄的父亲和不识字的母亲仍然坚持把8岁的贝时璋送进了私塾。之后,他又跟随父亲去往汉口,在一所德国人开办的中学读书。

  懂事的贝时璋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用功,不断地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一天,15岁的贝时璋在旧书摊上买到一本德文原版书,E·菲舍尔著的《蛋白体》。读起来虽然一知半解,但就是这本通俗浅显的、描述蛋白质结构和组成的书,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令他对生命的奥秘充满了无限好奇。

留学德国  七年完成“三级跳”

  1921年,19岁的贝时璋已经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毕业,并踏上了从中国上海开往德国弗莱堡的一艘游轮。住在三等舱里的他,怀揣着父母变卖家产,再加上借贷才凑齐的800银元,向着他生物学梦想扬帆起航。

  贝时璋先后在德国弗莱堡、慕尼黑和图宾根三个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并以动物学为主系。他不但学习生物学的课程,还学了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多门课程,又自学了数学。

  1928年3月, 贝时璋仅用7年时间就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三级跳”,戴上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桂冠。

  那时候,显微镜还没有照相功能,更谈不上摄像功能了,毕业论文中的80幅精美的插图都是贝时璋手绘完成,而这篇论文也让德国生物学界把目光聚集在了这个沉默寡言的中国学生身上。1929年,和很多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一样,怀着科学救国的信念,贝时璋回到了祖国。

编辑:佟亮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