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想逃离”到“扎下根” 戈壁小站里的青春蜕变
发稿时间:2025-04-23 15:2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兰新铁路百里风区腹地,有这样一个地方——红柳河。这里常年风沙肆虐,极度缺水,被人们称作“生命禁区”。2024年12月8日,两个来自甘肃的22岁女孩,马蓉和刘艳琴来到了这里。刚踏出红柳河站的火车,她们便被眼前的景象和刺骨的寒风惊住了。“我们来的时候是冬天,小站的风就像刀子一样刮得脸生疼。”马蓉回忆起初到红柳河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当时真的‘破防’了,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难道真的就要留在这大戈壁了吗?”刘艳琴也坦言,那一刻,退缩的念头在两人心中油然而生。马蓉说:“刚来的时候,我几乎每天都给家里打电话哭诉,想回兰州老家。”刘艳琴有时也会默默流泪,却总是强打精神鼓励马蓉:“有我陪着你呢,咱俩在一起肯定能行。”
这对好闺蜜是大学同班、同宿舍的同学。马蓉老家在甘肃兰州,她性格文静,总是将心事藏在心底。刘艳琴来自甘肃天水,性格相对开朗些。“其实我刚来的时候心里也没底,但是来都来了,总要试过才知道自己能不能行。”刘艳琴说道。就这样,怀揣着对未来的忐忑与期待,两人互相打气,开启了在戈壁小站的生活。
车间书记张彦云介绍,这是近10年来,车间第一次分来女生。此前,就连分来的年轻小伙都有坚持不下来辞职的。得知要来女同志,张彦云提前为她们精心布置宿舍,换上了新的热水器,还特意准备了暖心的迎新小火锅。在红柳河线路车间,每个新工都会有一位师傅,师傅不仅传授业务知识,还帮助新工快速融入集体。“车间的师傅们都对我俩特好。”刘艳琴表示,“王师傅每次休班回来都给我们带好多好吃的,唐师傅在柳园站干活还不忘记帮我俩买卫生间的地漏,张书记知道我俩吃不惯新疆拉条子,每次都专门让食堂大师傅给我们俩煮细面……”这些发生在偏远小站的一件件小事,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马蓉和刘艳琴的心,也让她们渐渐安下了心。
马蓉和刘艳琴在工作中
刘艳琴担任车间核算员,负责考勤、职教等工作。马蓉则是车间调度,主要负责提报施工计划。虽然两人在兰州铁道工程学院都学的是铁道工程专业,有一定的铁路基础知识储备,但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她们对现场情况了解太少,专业词汇量也远远不足。于是,白天她们在车间边干边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主动向师傅请教;晚上回到宿舍,两人还会复盘当天的收获。她们拿出了上学时备考的劲头,把知识薄弱点都记在小本子上,反复学习、加深记忆。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4月,两人顺利通过了定职考试,正式成为了铁路职工。
在工作之余,张彦云带着她们参观站史馆。那栋建于1958年的土房子与兰新铁路同岁。土墙上一张张老旧的照片无声地诉说着红柳河曾经的故事。“别看现在这里是大戈壁,以前这里有河,河边还有红柳,所以被命名红柳河。”张彦云介绍道,“红柳河水资源还没有枯竭的时候还是一个村镇,镇上有学校、有村民,后来河干了,镇子上的人都陆陆续续搬走了,只剩下铁路人在这维护铁路运输。”
铁路人就像那耐寒、耐旱的红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深深扎根在这片荒漠戈壁。也正是因为这份特殊的意义,哈密工务段团委在红柳河站成立了“红柳青年工作室”。每个月,段里各车间的青工都会齐聚在这个戈壁小站,举办业务知识竞赛、交友联谊、音乐烧烤节、读书分享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年轻人在这里交流思想、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马蓉在一场交友联谊中,结识了家在陕西的男朋友曹文峰。两人一见钟情,他们聊生活、聊工作,一起规划着未来,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马蓉和刘艳琴栽种树苗
当春天悄然来临,戈壁小站的杏花争相绽放,给这片荒芜之地带来了一抹生机。马蓉和刘艳琴也深受感染,她们想学着前辈为小站做点儿什么。刘艳琴满怀憧憬地说:“我们也想让小站变得更美丽,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印记。”于是,她们利用休息时间,挖坑、栽树、浇水。尽管过程辛苦,但看着小树苗一点点长大,她们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马蓉坚定地说。
如今,春风再度掠过红柳河,那片新栽的树苗已抽出嫩绿的新芽。马蓉和刘艳琴的故事,就如同戈壁滩上顽强生长的红柳,在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的力量。她们用青春作笔,扎根边疆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记者 李婧怡 通讯员 时聪颖 摆风亮 徐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