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沈大地纵横交错的铁路线上,疾驰的高铁列车以上百里公里的时速穿梭如织,而每一寸钢轨的安全背后,离不开一群默默坚守的铁路工匠。一名“95后”高铁综合维修车间的线路班长王天龙,用七年光阴从青涩学子蜕变为技术尖兵,以“零误差”的执着守护钢轨毫米精度,成为高铁安全守护者的青春缩影。
从“青涩学子”到“钢轨程序员”
2018年,刚毕业的王天龙踏入沈阳南高铁综合维修车间。初到现场,面对“样多类杂”的维修机具和夜间作业模式,他一度陷入迷茫。“白天看仪器眼花缭乱,夜里听雨声心浮气躁”。王天龙说到。师父一句“成功的盛宴得先吃够‘苦菜’”点醒了他。他主动请缨调往条件艰苦的检修列车间,在渤海湾畔的高铁桥上,顶着湿冷海风彻夜钻研测量技术。笔记本写满技术要点,仪器操作精准到分毫,三百多个日夜的磨砺让他成为车间公认的“钢轨上的程序员”。“仪器一响,数据精准”成了他的标签,同事们笑称他是“钢轨上的程序员”。
“技术王牌”亦是“团队粘合剂”
2020年,王天龙迎来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他被选派赴京学习涡流探伤技术,归来后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同批职工中首位线路班长。身份转变带来新挑战。一次作业中因计划疏漏导致进度滞后,他彻夜反思,悟出“班长不是指挥者,而是协调者”。此后,他主动倾听组员建议,将技术权威转化为团队凝聚力。2021年京哈铁路秦沈段“天窗”施工中,他在高压环境下操作轨道检查仪,为工程验收提供“零误差”支撑,被赞“手里有技术,心里有定力”。他带领的班组获评“党员安全红旗区”,个人多次斩获“技术标兵”称号,成为段里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责任担当:安全重如山,容不得半点“聪明”
“一点不差,差一点也不行”的“小东精神”是王天龙恪守的信条。雨雪天,他带头连轴转坚守岗位;工区规章被他翻到卷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全是技术心得。工友调侃他“傻”,他却说:“安全重如山,容不得半点‘聪明’。”2022年,他登上车间“先锋榜”,照片旁写道:“用数据说话,以匠心护航。”
“高铁安全无小事,每一次测量都是对生命的承诺。”王天龙说。如今,他依旧穿梭于钢轨间,用青春丈量铁路精度。如他所言:“吃苦不是目的,而是成长的养分。”在高铁飞驰的时代,这份匠心与担当,为无数旅客铺就一条条安全坦途。(见习记者 王煜鑫 记者 刘洪侠 通讯员 王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