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警虽不满两年,他却以一双“鹰眼”守护站区平安,以一颗“热心”温暖万千旅客。2025年春运期间,北京铁路公安局天津西站派出所民警吕庭皓日均步行三万多步,连续处罚违法扰序人员70人,帮助旅客找回数码设备15部、行李物品5件,挽回经济损失6万余元,收获感谢信10余封。翻开他的“春运日记”,一幅幅画面迎面而来……
吕庭皓在天津西站进站口安检区执勤
“鹰眼”下的秩序守护者
凌晨4点的候车大厅,吕庭皓的巡逻脚步声总比首班列车更早响起。面对日均10万人次的客流高峰,他练就了“一眼识隐患”的本领,混在人群中的“小白鞋”、尾随扒窃的惯犯、违规揽客的司机……春运期间,他查处扰序人员70人,有力维护了车站的治安秩序。“别看他年轻,眼睛毒得很!”队长饶强竖起大拇指。
春运期间,吕庭皓的身影总是穿梭在候车室的人潮中,他用实际行动帮助万千游子平安踏上归家的旅途,永不停歇的脚步丈量着他对“平安春运”的执着坚守。他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着:1月28日,地下通道需要加强巡逻……2月3日,二楼进站口安检区需要加强盯控……
天津西站出站口位于地下一层,出站通道南北贯通,到了冬季异常寒冷,尤其是深夜,即使穿上厚厚棉服,冷风也会往脖领里钻。而夜晚10点到次日凌晨到达天津西站的列车比较多,春运期间经常出现大客流,彼时公交地铁大多已经停运,一些“黑车”揽客人员便借机在出站通道非法招揽旅客,严重扰乱旅客正常出站秩序,这给执勤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
每次队长分配岗位时,吕庭皓都会主动提出值守地下通道岗位,“队里我最年轻,火力壮不怕冷,而且我是新民警,脸生,那些揽客的不容易认出我。”队长为了照顾他,要给他调配到别的岗位,他却总能找到拒绝的合适理由。1月29日,吕庭皓凭借对天津西站地下通道监控死角的精准掌握,与队友采取警便结合的方式进行蹲守,一举查获多名长期盘踞的“黑车”揽客人员。看着深夜最后一班列车驶离站台,最后一名旅客平安出站,即使冻得双手通红、双脚麻木,他仍感到有股暖意涌上心头。
吕庭皓在天津西站候车室驾驶警用电瓶车巡视
守护旅客平安出行的“贴心人”
“警官!我女儿玲玲离家出走,独自坐火车到天津,一会儿就从天津西站下车出站,请您务必要找到她,她还是未成年人!”2月3日,电话中传出李女士哽咽的声音。接报后,吕庭皓立即赶到站台,早早等候列车的到达,根据李女士提供的信息,很快在人群中找到了玲玲。吕庭皓向她表明来意后耐心地安抚她的情绪,并将其带到派出所。
得知玲玲还没有吃饭,吕庭皓给她买来了面包和牛奶。起初,玲玲对民警十分抵触,经过吕庭皓的劝导,玲玲最终认识到自己作为未成年人,独自外出寻找网友的危险性。接到吕庭皓的电话后,李女士一颗悬着的心最终落地。玲玲一家三口坐上返程列车离去的一幕也定格成寒冬中最温暖的画面。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吕庭皓的春运日记中上演。他坚信,“警徽的重量,就是百姓托付的分量”。
吕庭皓的警服口袋里永远备着创可贴、糖果和速效救心丸,以满足旅客的需求。在他随身携带的装备中,除了警用装备,还有充电宝和手绘的“站区寻物地图”,其中标注着物品遗失高发区域和商户联络方式。正是这张地图,让他创下单日找回3台笔记本、5部手机的纪录。“他找东西像‘破案’,但安慰人时又像自家弟弟。”收到跨省寄回行李箱的刘先生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
00后警察的春运“算法”
在吕庭皓的“春运日记”里,藏着一套“算法”:“为患病旅客开辟绿色通道可以节省10分钟”“为视障旅客联系接送可以避免磕碰风险”……这些看不见的“数据”,构成了他心中的平安公式。
1月15日上午,旅客王女士与儿子乘坐D6次列车到达天津西站,准备换乘接续列车。刚下车的王女士突发身体不适无法行走,站台客运人员见此情况立即与其儿子将王女士扶至二楼B20检票口附近的座椅上,并向民警寻求帮助。吕庭皓到场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指导客运工作人员提前开辟绿色救助通道,疏散现场围观群众,并询问王女士有无疾病史。医护人员到场后,吕庭皓向医护人员介绍了王女士的情况,帮助医护人员将其抬上担架,一路护送上救护车。当日下午,吕庭皓接到王女士儿子打来的感谢电话,并被告知其母亲因送医及时,目前身体已无大碍,病情在进一步观察中。
大年初一,正在候车室巡视的吕庭皓手机弹出新消息——曾被他帮助过的大学生发来拜年短信:“吕哥,谢谢您帮我顺利踏上回家的列车,过年期间,我成为了一名社区志愿者,想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正午的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在他年轻的脸庞上,照映着他前行的步伐更加坚定。对于吕庭皓而言,比10余封感谢信更珍贵的是这份不断传递的善意循环。春运大潮终将退去,但守护者的故事,永远在路上。
从晨曦微露到星月交辉,吕庭皓的执勤日志里写满了“鸡毛蒜皮”的民生小事。当被问及面对高强度的工作是否会感到疲惫时,他指着警务室墙上“服务无止境”的锦旗笑道:“旅客把西站当成临时港湾,我们就要让这个港湾永远安全、永远温暖。”在万千归乡人的记忆里,那抹穿梭不息的藏蓝,早已融为天津西站最安心的风景线。(记者 李婧怡 通讯员 吴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