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仰望星空的航天青年,上大舞台干大事业

发稿时间:2023-05-06 09:5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将人生选择和祖国需要相结合”……站上无比广阔的舞台,怀揣光明愿景,有一群年轻人正奋勇行走在筑梦空天的征程上。

  向浩瀚星空进发,今年是90后青年陈杨参与航天强国建设的第10年。2017年3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独立自主研制的首颗卫星“天鲲一号”成功发射。陈杨参与了“天鲲一号”系统总体和飞行轨道设计工作。

  “天鲲一号”卫星飞行任务多样,对地观测、平台考核、新技术试验等都对飞行轨道提出了不同要求。为了给“天鲲一号”规划出一条“最优”轨道,陈杨每天沉浸在数字的海洋中,针对不同环境进行仿真计算,确保了卫星在轨任务的顺利实施。

  经过“天鲲一号”卫星的打磨,陈杨快速成长,提出了“天鲲二号”卫星研制任务,与之不同的是,这一次他被委以总技术负责人的重任。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陈杨带领的青年团队。

  技术新、难度大,多项关键技术都是首次应用于空间领域。同时,为了节约成本并加快研制进度,陈杨大胆提出“一步正样”的研制理念。与此同时,也对型号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杨带领型号团队,对整星及30余台套设备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力学、热学和空间环境仿真分析,用系统级试验代替单机试验,以证明卫星具备良好的空间环境适应性。

  终于,经过2年的研究,“天鲲二号”卫星获批成为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首飞载荷卫星。陈杨和他的团队终于赢得了飞行试验的机会。

  2021年3月29日,卫星成功发射入轨。来不及兴奋,陈杨和他的团队便连夜奔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1500余个遥测参数逐一分析确认,彻夜未眠,直到第二天才缓解了紧张的状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今,“天鲲二号”已经在轨运行1年多,圆满完成了各项在轨任务。

  “数据,就像听着自己孩子的心跳,航天事业为他带来的满足感是其他工作无法比拟的。”励志成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人,陈杨的背后还有一个“航三代”的故事。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1957年建院,陈杨的爷爷是这的首批职工。此后,航天的接力棒在祖孙三代手中传递。陈杨记得,1999年国庆阅兵时,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一同看着红旗七号驶过天安门广场,听着父辈介绍着红旗七号背后的研发故事,一个航天梦便在自己心中生根发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以学有所用的初衷,加入航天这个平台,将自身所学与建设航天强国相融合,并且不断提高自己是一件很棒的事。”现阶段,陈杨秉承着对深空的向往,面向国际,正在探索新事物和新技术的前沿。

  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青年岗位能手刘峰,同陈杨一样拥有智胜未来的宏图。

  近年来,随着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以低轨卫星星座为代表的各类大规模星座项目百花齐放,商业航天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2019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武汉建设卫星产业园区,打造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实现卫星制造从传统的手工模式到自动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转变。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青年岗位能手刘峰

  刘峰被委以重任。从仓储、装配、测试到试验,卫星生产线涉及20余个分系统,总装系统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实现卫星生产高效、便捷、精准、智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刘峰介绍,工业机器人应用于生产卫星,首先要攻克的就是绝对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实现机器人在大尺度空间内任意位置的高精度定位。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刘峰带领团队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设备研制单位通力协作,边研究、边设计、边攻关,最终提出引入全局坐标标定系统和接触力控制系统,“相当于赋予机器人眼和手,让机器人能够比人看得更准、放得更稳”,刘峰比喻。

  2021年,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生产线自动化率达到50%以上,装配效率提高40%以上,单星周期缩短80%以上,真正实现了从“制造”向“智造”的华丽蜕变,该生产线也获评2021年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小卫星生产线建成后,刘峰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智能制造产业化和智能制造先进技术研究等方面。团队完成了新型航天产品智能总装装备的研制,解决了卫星高端制造装备的卡脖子难题。

  加入航天7年,带走了刘峰初入职场的稚嫩,却从未带走他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将人生选择和祖国需要相结合”的那颗初心。(记者 刘尚君)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