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高密扑灰年画传承人吕蓁立:匠心勾勒传统之美

发稿时间:2020-01-22 08:3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高密扑灰年画传承人吕蓁立:匠心勾勒传统之美。视频剪辑:谢利媛 孙伟淦(实习)

  红红火火中国年,神州大地乐团圆。中国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春节近在眼前。根据传统习俗,在大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包饺子、挂灯笼、贴春联和年画,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最初来源于古代的门神画,到现在,年画的内容已不限于门神,财神爷、福娃娃、迎春接福等都成为年画的内容。无论年画如何演变,不变的是人们寄托于其中的对新年的美好祈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吕蓁立向记者介绍扑灰年画作品《代代有余》。中国青年网记者 韩玉 摄

  扑灰年画是山东高密特有的民间画种,与剪纸和聂家庄泥塑并称为高密三绝。扑灰年画来源于庙宇壁画和民间文人画,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盛行于清代,清末民初逐渐走向没落。扑灰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一过秋收,高密便迎来全国各地前来买年画的画商。在此期间,扑灰年画发展成两个主要的流派:以墨为主的“老抹画”和大红大绿的“红货”,以人物题材成就最高。

  取一段柳枝,烧制为炭条,用其在宣纸上勾勒出轮廓,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吕蓁立介绍,这便是高密扑灰年画中“扑灰”二字的由来。起稿、扑灰后,画稿还要加以手绘,经落墨、开脸、立眼、点唇、丝头发、描粉、画金等多道工序后才能成画。

  吕蓁立接受记者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韩玉 摄

  吕蓁立,1953年出生于扑灰年画之乡——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棉花屯村,是高密扑灰年画吕氏画派第六代传人。吕蓁立师承家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画作呈现清丽飘逸、庄重典雅的独特风格。兼工带写的神态、肆意流畅的线条都展示了民间手工艺人精湛的绘画技巧和古朴清雅的审美情趣。2006年,吕蓁立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密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厚积薄发,心有沟壑。以财神像为例,吕蓁立向记者详细讲述一幅画作从立意到制作的全过程。“艺术品创作半点都不能含糊。细心粉脸,眉眼巧画。最重要的是,笔下的人物要生动,眼睛必须要画好。”对扑灰年画的热爱,加上从小勤学苦练,吕蓁立画笔下的神像画庄重肃穆,仕女图更是独具匠心,《家堂》《财神》《三娘教子》等都是吕蓁立的代表作。

  吕蓁立扑灰年画作品《三娘教子》。中国青年网记者 韩玉 摄

  在与记者交谈过程中,吕蓁立几次提到“细货”和“行货”二词。在扑灰年画行业中,精品作品被称之为“细货”,反之被称为“行货”。为了养家糊口,年轻时吕蓁立曾开办工坊雇人生产过“行货”年画。1995年后,严格要求自己的吕蓁立意识到必须要提升年画艺术性,才能把扑灰年画传承下去。从此,开始转向精品年画创作。吕蓁立告诉记者:“我要把高密最好的东西挖掘出来,抓紧时间创作精品扑灰年画。最近刚花费一年多时间完成了《百寿图》。”

  “真正的艺术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吕蓁立绘制的扑灰年画秉承传统题材风格,并在色彩、人物线条等方面,借鉴吸收国画的绘画技巧,大胆创新。吕蓁立说,民间艺术从不排斥创新,前提是要保留传统。“古人的东西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把最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我们的扑灰年画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吕蓁立扑灰年画作品《赏春》。中国青年网记者 韩玉 摄

  “扑灰年画不仅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责任。我要把传承的责任担起来。”吕蓁立坚守匠心,把扑灰年画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他创作时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绘制的基础上赋予年画新的生命力;到中小学和高校讲解、传授年画技艺,让更多学生了解扑灰年画;开办了扑灰年画传习所,认真指导前来学习扑灰年画的年轻人;教授弟子,把自己几十年的精心绘画实践倾囊相授,期待徒弟接替他把扑灰年画这项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扑灰年画需用传统的手工扑拓、绘制技艺,制作周期长、工艺讲究、产量有限,目前,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局。“扑灰年画的传承人要真正热爱民间艺术,也要守得住清贫。”吕蓁立的徒弟中,年龄最大的弟子已有60多岁,女儿吕虹霞也已成长为吕氏画派第七代传人。但是,整体创作水平离吕蓁立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喜欢民间艺术,喜欢扑灰年画,让扑灰年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吕蓁立说。(中国青年网记者 韩玉)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