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乌海车务段乌海北站助理工程师江文涛再贴切不过。然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份荣光背后,是他勤勉努力、不懈奋斗的青春印记,是沉潜蓄势、厚积薄发的成长故事。
铁路精神指引方向
2018年9月,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的江文涛怀揣梦想来到乌海车务段乌海西站,成为一名制动员。乌海西站一年四季多风,因盛产煤炭,到处都是煤灰。上班头一天,江文涛一展才华的满腔热血就被这里“一天吃进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的恶劣环境浇了个“透心凉”。
看出江文涛内心的落差感,师傅赵月河闲暇之余找他聊天谈心,谈到乌吉线上的铁路职工坚守岗位战风斗沙的故事时,江文涛被深深地震撼了。在师傅的讲述中,他仿佛置身于那片沙海之中,头顶炎炎烈日,脚踩冒着热气的石砟,身旁是火炉一般的车辆,扒在运行车列上时,还要紧贴着滚烫的车体,就连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火热的。
一番交谈后,江文涛认识到,自己想要的从来不是光鲜亮丽的外衣,而是在努力奋斗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江文涛在心底暗暗下了决心,要干就干出个样来。在“乌吉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江文涛逐渐褪去了浮躁,开始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学习技术业务上去。工作中,他喜欢刨根问底,车间职工都被他刻苦、专注的学习精神所打动,喜欢和他一起探讨业务技能。调车场上,江文涛总是最忙碌的那个,这个文质彬彬的瘦小伙,像芨芨草一般把根扎在了这里。
青春与梦同行
“我的目标就是在秋季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中摘得冠军。”2019年,参加工作第二年,江文涛便代表车站参加全段技术比武。
他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江文涛做了充分的准备。休班的时候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学就是一整天,并将4000多道题记录到扑克牌大小的卡片上,制作成近500张学习手卡,工作之余就会拿出来背,间休的时候也要抽出一两个小时来学习。
让江文涛始料未及的是,比赛中他惨遭“滑铁卢”,非但没有拿到第一名,甚至都没有取得名次。通过分析考试成绩,他发现自己只注重在理论上下功夫,却忽略了实作技能,最终吃了“木桶效应”的亏。
考试结束后,江文涛在工作中开始有针对性地把每一次排风摘管都当作赛场上的竞赛环节一般对待,准确度、力度、速度都在反复演练中趋于完善。他常常利用间休时间徒步勘测路线,演练观距观速,反复练习数枕木、看道砟,细心观察股道边的参照物,详细标记每条线路长度、坡度、容车数等数据。
争在一朝一夕,学在每日每夜。随着对工作理解的不断加深,江文涛终于在2024年全段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了配车组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有梦想就有远方
2024年5月,江文涛代表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参加全路车务系统平面调车作业职业技能竞赛。在集训中,江文涛前几次的成绩并不理想。他深知在全路范围内优秀的选手非常多,以自己现有的水平想要代表集团公司取得荣誉还远远不够,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调车长工种的比武要熟背《行规》《技规》等十大规章、标准,以及20余份国铁集团有关调车作业文件规定,并且要将近500例典型事故案例烂熟于心。为此,他调整心态,潜心钻研考题,把历次考试的集训试卷分门别类汇总,把容易混淆的题目对比学,把比较生硬的规章描红反复学,把关键内容加黑加粗重点学。一本本规章在他的手里从新书磨到卷边,厚厚的笔记本上标注着红色、黑色密密麻麻的内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渐渐地,江文涛学习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
站在全路车务系统平面调车作业职业技能竞赛起点线上,江文涛的脑海闪回着这些年工作的片段,仿佛看到在许多个深夜里,还在宿舍挑灯夜战的自己;仿佛看到自己摘管动作不规范后,师傅在车辆间一遍又一遍地示范着动作要领;仿佛看到“战友”们在车流如织的站场间来回穿梭,践行着初心使命。
比赛一声哨响,江文涛如风般冲了出去,重复过数万次的动作如行云流水般顺畅,最终获得调车长工种第五名。
用奋斗成就最好的自己,江文涛深知,心中有梦、肩上有责、脚下有力,不负青春不枉己,因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记者 李婧怡 通讯员 马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