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追光者、从AI阅片技术到医疗大模型攻坚,他以算法为笔、以数据为墨,绘就有温度的智“惠”民生新画卷……作为一名AI算法工程师,来自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的柳岸专注AI领域创新研究,带领团队深耕人工智能领域,深化行业大模型创新发展,聚力推动“AI+”场景应用,为千行百业“注智赋能”。
专注,深耕AI沃土,绽放数智之花
从自然语言处理专家到AI领域资深专家,看似水到渠成的背后,是柳岸近20年来专注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研究和技术沉淀的结果。2007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柳岸成为一名人机交互类软件开发工程师,开启了与AI的不解之缘。2018年,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挂牌成立,他敏锐捕捉到国家战略与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趋势的交汇点,毅然选择加入成研院,并投身人工智能领域研发工作中。
从“两癌”筛查技术研究,到教育、医疗大模型攻坚突破,柳岸始终聚焦AI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应用,先后打造了智能调度、健康问答等一系列AI创新应用,推动“AI+”医疗服务场景加速落地。
实干,破题医疗大模型,用AI点亮生命之光
“AI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扎根行业需求。”柳岸认为,医疗行业具有极高的严谨性,大模型要实现辅助医生问诊达到一定准确率,在技术实现上难度很大。为此,柳岸带领团队深入医院一线调研29次,与医生反复打磨模型算法,确保诊断准确率达标,同时积极推动产品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他表示:“医疗数据的安全与精准至关重要,只有深入理解医生需求,才能让AI真正成为辅助工具。”
柳岸多次参加医疗大模型交流研讨活动
在不懈努力下,2024年5月,柳岸带领团队研发的中国移动九天·医疗急救大模型对外发布。同年,团队联合广州120、四川省人民医院构建“AI+”应急救援应用,为急诊急救注智提速。柳岸介绍,当急救中心接到呼救电话,医疗大模型会智能提取关键信息,一键录入调度系统,使调度效率提升约30%。患者等待救援时,大模型可智能生成指导措施,提供远程急救指导,缩短救治时间。急诊过程中,大模型自动分析病情、生成临床救治思维链,辅助医护人员决策,进而提升救治水平。
创新,破壁者思维,重塑AI医疗新范式
“为国攻坚、为民创新”,作为一名党员科技工作者,柳岸初心如磐,始终奋战在AI技术革新前沿。他主导构建业界领先的医疗大模型技术体系,累计参与80项发明专利撰写,获2项专利授权,发布1项团体标准及2篇核心期刊论文。在技术攻关中,面对医疗数据的复杂性与模型精准度的矛盾,他通过反复优化算法与临床验证,最终实现医疗大模型在智能调度、健康问答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医疗大模型相关技术应用获发明技术专利
“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解决真问题。”柳岸主导研发的智能问诊、院前急救、智能随访等“AI+”医疗应用,将实验室算法转化为临床诊疗工具,覆盖全国多地医疗机构。其中,智能随访应用可以为患者日常随访提供健康问答服务,辅助患者及时获取健康咨询服务。大模型能为随访医生提供医疗知识查询功能,帮助高效查询随访相关病种知识。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需长期管理的患者,智能随访系统可每天推送健康提醒、饮食建议等内容,辅助患者在院外持续做好健康管理。
协作,聚沙成塔,以团队智慧攻克技术高峰
“一个人的优秀是火花,一群人的协作才是火焰。”作为AI班组长,柳岸以“伙伴式管理”凝聚团队力量,将技术攻坚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他注重激发每一位团队成员的潜力,常常鼓励成员:“技术攻坚需要集体智慧,每个人的闪光点都能照亮前路。”
工作中,柳岸通常会把事务性工作压缩至最小范围,为研发成员留出更多钻研技术的时间,并通过资源调度与技术攻关分工,平衡项目管理与研发创新。
柳岸带领党员突击队开展大模型技术攻关
“只有志同道合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才能够去做好这件事情。”在医疗大模型研发关键阶段,柳岸牵头成立党员、青年突击队并担任队长,带领团队攻克大模型落地难题,最终实现项目全流程贯通。
迈入AI+时代,柳岸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我们将持续提升大模型技术成熟度,推动其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他相信,AI终将成为推动千行百业转型升级的“新质生产力”。“AI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将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这种思辨精神也时刻警醒着他在技术创新中坚守人文底线,确保科技创新服务于民生需求。
河边的垂柳,向下扎根,向阳生长,柳岸亦是如此。多年来,柳岸始终保持着对新知识的敏锐洞察,他坦言:“AI技术迭代迅猛,唯有持续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淘汰。”(记者 李婧怡 通讯员 魏雪 余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