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航二代”杨科:像父辈一样,对“航天”热血沸腾

发稿时间:2021-02-08 10:3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航二代”杨科今年55岁,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的“大拿”级人物。他和同事们研制的产品,成功应用于北斗卫星、风云气象卫星、神州飞船、嫦娥探测器的研发。

  杨科的父亲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最早的一批高级技师。他从小就无比熟悉航天两个字。在他的记忆里,父亲加班出差是常态。有一次紧急任务,父亲被派往实验基地工作,一走就是半年多。去哪了?在做什么?杨科都不知道。他只记得父亲当时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大概写着“这次任务完成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我时刻准备把生命交给党”的字眼。

  父亲的这句话,对年幼的杨科颇为震撼,让他意识到,父亲从事这项“神秘”的职业,是一件光荣而伟大的事业。从那时起,他想长大后成为像父亲的一样的人。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杨科。

  至今,杨科在航天口的工龄有36年了,被大家赞为“能啃硬骨头”。他主要负责晶体振荡器设计、研发工作,凭借过硬的技术水平和超强的责任心先后承担了星载、弹载等多种型号用高稳晶体振荡器的研制。

  杨科研制的晶体振荡器是探月工程任务的关键器件之一,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条件下,他临危受命。晶振研发需要经过反复地调试,“要耐得住寂寞,心浮气躁的人是干不好的。”杨科说,晶体振荡器一项重要工作就要瞄准技术指标,不断地进行调试,一天调试没有效果,第二天还要从头接着干。调试后还要接着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电路进行修改,修改后再测试,就这样循环往复。

  “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在一次调试过程中,指标已经非常接近目标要求,但为了达到更高指标,杨科仍反复进行调试试验。5小时一次的测试,又进行了近50轮,终于找到了制约进一步指标提高的关键问题所在。同事眼中的杨科每天就像是“焊”在了那里:分析,改进,调试,装配,测试……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杨科荣获“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者”。

  “每每想起父辈们那种不服输、勇往直前的精神,我就热血沸腾。”36年里,杨科遇到过大大小小无数的困难,每当想要放弃时,父亲小纸条上的文字就在他的脑海中闪回,告诉他绝不能退缩。“一颗小小的晶振,关系到设备、分系统甚至整个系统是否能够可靠工作。”干的时间长了,杨科认为,这份工作不是个人的工作,是大家奋斗追求的事业。

  杨科先后荣获了国防科技进步奖、建所六十周年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去年,他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者”。

  最近,杨科又带领团队研发了一款新型超稳晶振产品。经过几个月的刻苦攻关,杨科带领团队成功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实现了关键指标的突破,满足了技术上的特殊需求,将203所晶振产品的研制技术水平带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