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渤海靺鞨绣传承人孙艳玲:一针一线绣时光之影、万千世界

发稿时间:2020-06-16 13:1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孙艳玲:一针一线锈时光之影 万千世界。视频剪辑:綦智鹏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遗项目满族刺绣(靺鞨绣)传承人孙艳玲。本人供图

  今年两会,来自黑龙江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孙艳玲专门准备了四套手工刺绣的满族传统服饰,红、黄、粉、青的底色,配以花、蝴蝶等多元素装饰,华丽绚烂,分外夺目。

  这四套服饰,是八位绣娘历时两个多月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满族刺绣(靺鞨绣,以下简称满绣)传承人,孙艳玲时刻不忘为满绣代言、发声。她的建议话题、朋友圈,甚至穿着、配饰,处处都是关于满绣的点点滴滴。

  在孙艳玲看来,她与满绣的缘分来自于外婆的领路。

  “姥姥是一个热心的满族女人,邻里间谁家有结婚、添子、过寿等喜事,都会请姥姥缝制一些喜庆的绣品。”孙艳玲说,自幼生活在外婆身边,耳濡目染下她也对满绣产生了兴趣。

  6岁那年,孙艳玲第一次拿起针线,学着外婆的样子做起了满绣针线活儿。

  从“歪歪扭扭”到“游刃有余”,这一做就是36年,在孙艳玲心中,这个过程就像一根长长的丝线,一端连着过往,一端连着未来。

  “小时候,姥姥经常提到'靺鞨绣‘,那时候不懂。”孙艳玲说,随着年龄增长,她对满绣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从绚丽的刺绣技艺到深刻的文化内涵,无一不令她魂牵梦绕。

  孙艳玲觉得,她有责任将满绣这一满族传统刺绣技艺传承下去,这是外婆对她的嘱愿,也是流淌在她身上的血液中的使命。

  大学毕业后,孙艳玲放弃了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家乡牡丹江,开始了她与满绣的偕行之路。

  孙艳玲所创作的满绣作品《大美龙江·雾凇》。本人供图

  满绣,有着1300年的悠久历史。其就地取材,以东北特产柞蚕丝为主要原料,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满足皮草缝制特性的民间传统技艺针法--鸡爪针法。

  鸡爪针法以形得名,针脚较大。而今,以自幼掌握的鸡爪针法为基础,孙艳玲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利用柞蚕丝的特性,逐步改良了传统针法,研发出“三角针”针法。

  “三角针,针法类似三角形,形态类似五角星,丝线一层一层叠加,就类似于油画的'堆砌’技法一样,丝丝并股掺色,形成交错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层。”孙艳玲说。

  如今,在孙艳玲创作的满绣作品中,无论是男女老幼等人物、马虎猫鸟等动物,或者花树山雪等自然景物,细致精巧的针法,色彩艳丽的画面,惟妙惟肖的形象,大气磅礴的风格,独具魅力。

  在孙艳玲看来,将满绣从缝缝补补的民间技艺提升到独树一帜的艺术品,虽然存在着转型的难度,也指得她为之不断钻研。

  孙艳玲与众绣娘展示满绣技艺。本人供图

  为了更好地传承满绣技艺,扩大其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喜爱满绣,2005年,孙艳玲在家乡创办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专门招收学员学习满绣技艺。

  对于孙艳玲而言,这一步完全是从零开始,虽然走得辛苦,但是却饱含了她的美好期待和向往。

  “最初,因为人们对满绣认识有限,市场前景不明朗,起步还是艰难的。”孙艳玲坦言道。

  而后,随着中国对非遗的重视和保护,满绣这种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技艺也开始受到关注。在孙艳玲印象中,满绣从申请为牡丹江市级非遗开始,在2014年正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非遗传承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满绣传承人,压在孙艳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想传承、想创新、想与时代融合、想走向世界,如今孙艳玲的脑袋里充满着一个又一个绕不开的目标,寻找着突破与转变的路子。

  孙艳玲所创作的满绣作品《母亲》。本人供图

  一次去伊朗展览交流,给了孙艳玲很大的触动。

  “伊朗的民间艺人就坐在地上织阿拉伯飞毯,认真、淳朴,他们的飞毯没有奢华的装裱和展台,但是却非常感染人,我触动很大。”孙艳玲回忆道。

  那次参观让孙艳玲开始反思什么才是非遗,什么才是传承。

  “我告诉自己,非遗以保护为第一位,把技艺传承下去,要保留原汁原味,不过于矫饰夸张,才能更好地创新、融合,将满绣传承下去。”孙艳玲说。

  如今,孙艳玲更多做着钻研技艺和普及教育的工作,她希望在技艺上有更多创新、发展,也希望吸引更多人学习满绣技艺,传承传播。

  其实,自从全身心投入到满绣世界中来,孙艳玲创作过很多作品,人物类的《父亲》《母亲》《希望-我的棒棒糖》,动物类的《猫》《虎》《马》,风景类的《满山红叶》《大美龙江·雾凇》《雪乡·农家院》等。

  虽然作品众多,但谈及满意之作,孙艳玲却谦虚地“自我否定”,“在创作过程中,因为毕竟付出很多精力和思考,会觉得满意,甚至沾沾自喜,但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和阅历的丰富,再回过头去看,还是觉得作品青涩,仍然需要成长。”孙艳玲说。

  很多人都对《母亲》那幅作品称赞有加,丝线纹理、技艺手法,以及人物画面展现出来的沧桑感,非常有冲击力。孙艳玲觉得,如今看来,《母亲》那幅作品属于临摹,缺乏原创性,依然美中不足。

  如何加大原创力度,孙艳玲认为应该从满族历史中寻找创新的元素和灵感,再来结合当下的时尚特点,创作出新的作品。

  “非遗要融入生活,要接地气,要贴近民众,要考虑如何跟市场接轨,这都是加大创意的方向。”孙艳玲表示。

  位于深圳的中国满绣博物馆。本人供图

  近年来,为了让更多人认识满绣这种古老的满族技艺,孙艳玲先后在牡丹江市区、镜泊湖景区建立了渤海靺鞨绣生产基地和展示厅。2018年,为了让满绣走向世界,一座集展示和研发于一体的“中国满绣博物馆”落地深圳。

  博物馆中,琳琅满目的满绣作品展现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艺术魅力,让满绣技艺重焕青春,令观者啧啧称奇。

  如今,孙艳玲创办了十五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中已经有了1000多位绣娘,学校的职能不仅在于满绣技艺传承,也带动着更多地方妇女就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2018年,孙艳玲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让孙艳玲愈加觉得身上的担子重了起来,对于承担非遗传承的使命更加责无旁贷。

  孙艳玲说,她希望为满绣“立碑铸传”,正努力为这种手指尖上的艺术留下珍贵的视频资料,让更多年轻人可以通过视频这种直观的形式学习满绣精髓。

  “如今,随着非遗产业化深入发展,‘非遗异地传承’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我希望国家能及时出台‘异地传承人’保护细则和奖励办法,让走出去的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也能享受迁入地的非遗扶持政策,助力非遗保护和传承。”孙艳玲表示。

  看孙艳玲的朋友圈,几乎难有停歇的时候。埋头创作、培训学员、进直播间、举办展览……每一天、每一条都与满绣相关。

  见人见物见生活,孙艳玲正在将古老技艺与现代理念相融合,以匠人之心,雕时光之影,她说希望满绣能走得更广、走得更远。(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