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社工们的“助学”战疫:为了孩子们的一堂网课

发稿时间:2020-04-12 14:0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北京社区青年汇:“云端”助学、“网课”畅通。剪辑:綦智鹏

  为了特殊儿童和困境少年的一堂网课,北京社区青年汇的专职社工在“云”端发起了一场助学行动。

  约定的时间到了。12岁的小可即将开始一堂网课。他是“来自星星的孩子”——一位自闭症儿童。他无法集中精神安稳地坐在电脑前,但只要“小可,你好!我是可欣”的声音响起,他就会立刻安静下来,享受这个交流的世界。

  方可欣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志愿者,也是北京朝阳区左家庄顺源里·社区青年汇线上“青年助残行动”的陪伴者。

  2019年,顺源里·社区青年汇组织“青年助残行动”,以融合教育的方式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服务项目。每周五,邀请志愿者参与对特殊儿童的有效陪伴。

  小可正在与志愿者方可欣进行课堂互动。受访者供图

  受疫情影响,特殊儿童的课堂不得已延期“开学”。为缓解特殊儿童家庭的精神负担与压力,社区青年汇社工、“青年助残行动”倡导者郝殿乔决定把线下课堂搬到线上。

  三天内,她招募了12组受助家庭,与中央民族大学志愿者进行“N+1”互动:“N”代表多名志愿者采用点对点的方式,每周两次、有针对性地为特殊儿童提供差异化服务;“1”代表受助家庭周一次举办“云”K歌、“云”畅聊等集体线上活动。同时,在多方努力下,“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的专家老师为志愿团队进行在线培训,为有需求特殊家庭提供心理支持。

  3月12日,湖北、湖南、河北、河南等多地的志愿者与12组家庭首次实现“一对一”连线。

  “每个孩子的课程安排都不一样,有的是读故事,有的是做益智类的游戏,有的就是通过聊天的方式让孩子讲今天吃什么了、做什么了这么简单。” 郝殿乔有一本家庭信息档案,上面记录了辖区受助家庭自闭症、唐氏综合症、智力障碍等所有特殊儿童的基本信息、偏爱喜好以及培养方式。这凝结了她从事专职社工以来的大量调研与经验,也为志愿者开展有效服务提供了支撑。

  方可欣、小可在每周三、周五相约。起初,课程进行到一半,精神无法集中的小可会突然站起来,做其他事情。他说话吐字不清晰,只会说你好、再见等词语。充分了解情况后,方可欣大致设立了两个教学目标:提高日常用语的高级词汇的使用,进行空间类的游戏训练。

  顺源里·社区青年汇“青年助残行动”微信群。受访者供图

  “首先,他需要大量的语言练习。”她将小可当天的生活起居记下来,挑选出重点词汇,反复强化几十遍帮助记忆。她使用两个移动设备上课,一台播放PPT课件,一台用于视频,让小可随时可以看到她,增强互动,牵引他的注意力。她一遍遍地培养小可上下左右的空间分析能力。从不理解词义,到听懂了、拼接模型需要40分钟,再到如今最快20分钟完成训练,远在湖北的方可欣正在陪伴小可“解锁”一项项独立生活的新技能。

  让郝殿乔印象最深的是,许多家长在群里接二连三“报喜”,分享着孩子的细微变化,有位妈妈留言:“本来这两天情绪低落,早饭都没吃,唱唱歌,开心了,中午吃饭很香。”截至目前,社区青年汇“青年助残行动”线上累计开展课程96次。

  同郝殿乔一样,通州区北苑街道果园西·社区青年汇社工梁红梅也在为孩子们的网课忙活着。

  梁红梅发起的助学行动是从一条求助微信开始的。3月初,她偶然从高中时期老师的朋友圈中得知,疫情期间,“很多革命老区的贫困学子因没有合适的电子设备而无法进行网络学习”。在核实过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后,她决定行动起来,以个人的名义在朋友圈发起了第一轮扩散。

  不到1个小时,社区青年汇的社工纷纷伸出援手、接力声援,呼吁广大网友二次利用闲置资源,捐赠符合使用要求的智能设备。3月3日,北苑街道果园西·社区青年汇的“暖阳·爱是希望”公益助学行动微信群组建,日益活跃。


  北苑街道果园西·社区青年汇开展助学行动。受访者供图

  很多陌生人找到梁红梅。有爱心人士自发捐物,有基层教育工作者提供求助线索。梁红梅每天与接受捐赠的老师联系,保障信息的可靠性,实现“点对点”捐赠,“在北京的直接发给我们,我们统一快递,省外的则可直接与当地的老师和扶贫工作者建立联系”,无论是哪种助学方式,青年汇的社工们都会跟进并及时反馈效果,“让大家的爱心有着落,不跑空。”

  队伍不断壮大,“暖阳·爱是希望”爱心社群已有百余位成员,共向河南、河北、重庆三地捐赠60余部智能设备,使得贫困山区的“网课”畅通起来。(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