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90后护士支援50天:逆境中成长。视频剪辑:綦智鹏
呼叫铃响了。29床、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因胸闷咳痰,急需帮助。
韩信快走到患者床边,取下他的吸氧面罩后,为他拍背。几分钟后,卡在胸口的痰液被咳出来。患者的一口气儿顺了,而闷在防护服里的韩信,像刚刚经历一场加速跑,心率直飙。
韩信24岁,是中核集团核工业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重症医学科护士。1月28日,他随江苏省医疗队赴武汉,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了50天。武汉之行,他认为“自己就该来”,这是职业的本能。
第一次走进江夏区人民医院是这幅景象:肿瘤科、肾内科的院感改造刚刚结束。呼叫铃不停地在响。轻度病人很焦虑,坐立难安地等待着核酸检测结果。重症患者活动受限,甚至不能自理,需要贴身照顾。交班的护士在见到援兵的那一刻,长舒了一口气:“你们来就有希望了。”
中核集团核工业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重症医学科护士韩信。受访者供图
隔着防护服,韩信听到了这位女护士疲惫的声音,从护目镜里,看到了一双倦怠的眼。他一时竟说不出安慰的话,只能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工作,补液、打水、喂饭,帮助患者上厕所,缓解他们来自身心的各种不适,主动承担了病区很多的劳力活。
他时常感觉“这里很沉闷”,被沉重的气氛紧紧包围着。他在生活里是个乐观的人,正犹如他的微信签名:把脸向着阳光,这样就不会见到阴影。可是眼下,疫情在人的脸上留下黯然的阴影。
韩信这个年轻人,决定把气氛搞活跃些。
35床的一位老爷爷不配合测体温,他开玩笑:隔壁阿姨配合我测体温,我送她一朵花,您不配合我,那就没有了;他和50床的老爷爷拍照,爷爷将照片加了“特效”送给他,上面写着:帅哥护士,你打针的技术很精湛!我们一起加油!
“那样的环境下需要给人胆量。”守在隔离病房的50天,提升了韩信对于职业和生命的理解,“这可能是我人生当中很短的一部分,但会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同样的50天,28岁的护士秦彤正悄无声息地长大。
湖北钟祥是秦彤战斗过的地方。她所在的内蒙古国药北方医院接管了“钟祥版小汤山”同仁医院。
内蒙古国药北方医院呼吸科护士秦彤。受访者供图
穿防护服入病房,秦彤还不适应。缺氧导致的恶心、头痛、出虚汗等身体反应,在忙碌中不断地被放大。她有些难以应对,靠墙闭上眼睛站了一会儿,“我是来支援的,会不会因为我的身体不适帮不到大家”,一想到这儿,心里急得冒火,眼泪涌了上来。但她要冷静,不能弄花护目镜。之后的一段时间,她身上时刻备着止疼药。
秦彤还学会了刮胡子。一个60岁的大叔有基础病,半个身子不能动。她从酒店找了剃须刀,俯身在患者的床边,一点点将胡须刮干净。
有一次,秦彤带领病人去楼外做CT检查。她为一个阿姨举着液体,阿姨执意要和她互换位置,“姑娘,你站在上风口,我站下风口,你背对着我,这样我就不容易传染给你。”素不相识的病患对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爱护,秦彤感到如沐春风。
“疼过哭过都咬牙坚持过来了。”3月6日,同仁医院清零,秦彤所在的医疗队转战钟祥市人民医院。3月20日,医疗队完成支援任务撤退返回。
大巴车缓缓驶出这座城市。窗外,送行的人流在倒退,有人鞠躬,有人挥手,有人举着横幅,秦彤记住了上面八个醒目的大字:承“蒙”关心,“荆”生感谢。这一刻,她觉得自己就是战士。
“我可以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为这个大家庭做贡献”,她说,以前做事情没有勇气,但现在却活得更积极了,“都说90后是个性的一代、被保护的一代,经过这次战场的洗礼后,我觉得我可以,我能行。”(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