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康复科治疗师陈昂:看患者康复是一件快乐且幸福的事情

发稿时间:2020-01-21 08:2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陈昂:我希望患者的身体每天都能进步。视频剪辑:谢利媛 孙伟淦(实习)

  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大楼七层的物理医学康复科,身患乳腺癌的杨女士刚刚做完手术,每天都来做康复训练的她觉得这里有家的温暖。

  初见陈昂时,他正在帮助患者做康复训练。

  “放轻松,肌肉可能会有一点牵伸感,没事儿,让我来就行。”一手托住大臂,五个手指轻握住患者手腕,有节奏地进行肩关节被动活动;银色金属框的镜片下,那双眼睛里满是专注与细致。作为全国最早的几批康复治疗学专业毕业生,陈昂已经在协和物理医学康复科工作了9年,康复科里的一切,他都无比熟悉。

  北京协和医院物理医学康复科主管治疗师陈昂。受访者本人供图

  “康复治疗作为专门学科在国内存在的时间相比内外妇儿等学科较短,我进入首都医科大学学习时,只有一个班、总共就40人,基本上是每省招收一个。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家政策的支持,康复的需求是越来越大,正处在快速发展期。”陈昂觉得自己是赶上了时代,“我是随着国内康复事业一同成长起来的,对这个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2011年,刚大学毕业的陈昂成为了北京协和医院物理医学康复科的一名治疗师。那时的设施远没有现在丰富完备,陈昂一天的工作往往就是围绕着一张诊疗床、几组康复设备,为不同患者不断地提供着各项康复训练。他从未感觉到枯燥,甚至有时,一天的疲惫因为患者几句感谢的话便烟消云散。

  现在问起令他印象最深的感谢,陈昂的回答分外耿直。“哪会去在意什么感谢,看着患者在自己的帮助下能够每天都有所进步就足够了,一天需要去治疗20多个患者,这个患者的治疗刚结束,下一个患者就接上了。”

  接触的患者多越来越多,陈昂对康复治疗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在他看来,以人为本也是康复治疗的核心理念之一,“有很多患者是存在残疾的,康复治疗不能仅仅停留在帮助他们提高自理能力,心理上的帮扶同样不容忽视,让患者能够重新回归社会是康复治疗的最终目的。”陈昂总是习惯与自己的每一个患者聊聊天、唠唠家常,他觉得这里的医患关系前所未有的亲近。“很多患者我们每天都会见面,交流也很多,很快就都成了朋友。”

  刚跟着陈昂实习的姜北辰是哈尔滨医科大的本科生,她觉得自己的老师除了技术高超、和蔼可亲,严谨是他最大的特点。“就比如肩关节康复训练这些动作,要求将力加持在肩上,这时肘关节要伸直、躯干要放松、手腕不要吃力等等,老师每一次在指导患者完成这些动作时都特别认真,不容许有丝毫的偏差。”

  陈昂在为患者家属讲解康复训练方法。受访者本人供图

  严谨的背后其实是别样的原因。“康复治疗是一个长线过程,如果不注重细节,训练不仅不会有效果,反而会对患者照成不好的影响。”陈昂这种偏执的严谨和严格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身患乳腺癌的杨女士做完切除手术后,还需要进行下一步的放疗,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左侧肩关节抬不起来,必须要进行的放疗定位一直没有办法成功。“我就来这了六次,定位就定上了,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每年接诊患者近5000人次,这是陈昂常年保持的工作强度。可他并不满足,“在平时工作中会为一些脑瘫儿童提供给肢体康复训练,在聊天中发现,有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就是因为肢体功能障碍、不能很好地自理,只能辍学在家,我总想着去做点什么。”

  2014年,陈昂与其他三甲医院康复科的治疗师集合在一起,利用休息时间,开始为北京市的残疾儿童提供免费的康复训练和指导。虽然最开始团队只有3个人,但他们却做了很多工作,他们走进特教学校,为孩子提供康复训练、为老师提供康复知识普及;他们还走进社区,为孩子提供康复指导、为家属提供康复技能培训等等。陈昂很用心,考虑到大家的力量和休息时间是有限的,但教会家属和老师,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在家、在学校,自主训练了。“我始终忘不了,每次培训时,家长们看我的那种眼神。”

  陈昂与患者进行康复游戏。受访者本人供图

  在陈昂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受帮助的群体很快就扩大到各类残障人士。今年是陈昂和小伙们开展公益康复服务的第六年,原来3个人的团队已经变成70多人的大家庭,每日可服务残疾人近300人次,全年近9万次。陈昂自己还专门通过从国外学习的先进康复理念和技术,总结和开发出了100项康复游戏,让患者们能够在快乐中康复。面对六年的不断付出,陈昂表示,将自己所学回馈给社会,在这个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是一件快乐且幸福的事情。

  一上午的采访,陈昂的患者一个接着一个,他只能在工作的间隙和记者聊上几句,这个身材略显削瘦的北京大男孩儿仿佛有着用不完的热情,认真对待着每一个来到训练室的病人。他说:“这是做医者的本分。”(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逸鹏)(文中患者皆为化名)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