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奥运冠军”周佳敏:一直在突破

发稿时间:2019-12-14 10:3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奥运冠军”周佳敏:一直在突破。剪辑:綦智鹏

  周佳敏做好了随时突破的准备。

  不论是命运给了她一副不完美的身躯,还是赋予她成为运动员的际遇,她都已经可以在任何时候,正确对待外界的高压、困扰、阻碍,接纳自己的“残缺”、垮掉的状态,甚至不动声色地平复内心暗涌的波涛和激烈的情绪。她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没有极限地,需要一直突破。”

  2016年里约残奥会,“90后”姑娘周佳敏代表中国队出战,经过多轮厮杀,她顺利进入复合弓女子公开级决赛。

  比赛那天,里约从中午开始起风了,一直到傍晚六点钟决赛开始,风越来越大,变着向地来回吹。大风天,对射箭这项运动来说极其不利。

  但此刻,周佳敏没有丝毫慌张。她的气息平稳,手握弓把,举弓、自然瞄准、拉弓,从容地打出最后一支箭。最终,她一箭定乾坤,夺得2016里约残奥运会复合弓女子公开级冠军,完成了仅仅入行三年便取得奥运金牌的佳绩。

  2016里约残奥运会复合弓女子公开级冠军周佳敏。本人供图

  事实上,周佳敏24岁才正式接触射箭这项运动,算是大器晚成。

  在此之前,她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女孩儿,样貌普通,右腿先天残疾,坐着轮椅。她和大多数残疾病友一样,因为残缺逃避自我,又因为生活不得不积极面对。她不想被差别对待,所以在和缺陷共处的过程中,努力地和命运缠斗。

  周佳敏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3岁之前,父母为了保护她,几乎走哪儿都把她抱在怀里。印象里,她觉得自己和其他小朋友没有很大区别。但是直到进入校园,独立地融入另一种环境,“残疾”两个字在她的认识中才越来越强烈。

  “比如你从来不能参加体育课,想要报的重点学校会因为除了成绩之外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你再三考虑。”即便这是不可抗力的现实因素,但周佳敏仍然心有不甘。

  大学期间,她刻苦学习,积极地社交,参与很多创业类的比赛,就是为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希望他们看见我的能力,而不是我的外在。”但是,她凭借着个人努力通过笔试却在面试环节频繁被拒,她对自己、对周围、对努力想走入的正常人的世界,失望了。

  她渡过了人生中黯然失色的时光。后来,她来到了一家制版厂工作。每天坐在电脑前,一遍遍地过版样,清闲但也枯燥。

  周佳敏的母亲也一直在为女儿寻找更合适的工作机会。有一天,母女俩来到市残联,恰巧碰到了一场坐式排球比赛。为了凑满队伍人数,从没接受过正规训练过的周佳敏被工作人员推荐参赛,母亲怕女儿受伤不太愿意,但周佳敏觉得这也许是个改变的机会,“万一我行呢!”

  其实,在漫长的成长中,来自生活的挫败不断地在提醒她,要努力争取、为自己证明。所以,她从不吝啬尝试的机会,哪怕是错的、她并不合适的。

  周佳敏不会打排球,但还是上场了。当大家面对刁钻球放弃之时,她想都没想冲上去补救,“其实这个球非常难,优秀的运动员也不一定能做得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周佳敏历历在目。虽然球落了空,但她出手救球的果断和敢拼敢抢的劲头,被一个人牢牢地记住了。

  这个人,就是射箭教练员邵淑芬。2103年9月,周佳敏被邵淑芬教练招入浙江省残疾人射箭队。从此,她被命运选中了。

  2016里约残奥运会复合弓女子公开级冠军周佳敏。本人供图

  周佳敏记得入队第一天,她问教练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可以打奥运会吗?”

  教练说:“可以!”

  “这个机会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非常珍惜。再想到我有可能为国家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那对我的人生来说,将是非常值得纪念的。”进入省队后,周佳敏依然是最拼的那一个。

  训练前两个阶段主要练习上肢力量,每天训练完,周佳敏拿着筷子吃饭时手抖,肩膀痛睡觉翻身被疼醒,在这样的条件下,她从省队的最后一名,一路超越到省队第一名。

  期间,周佳敏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我的队友都是和我一样身患残疾,有的比我更严重,但是他们生活得非常阳光。所以我受到他们的影响,变得不再那么悲伤,不再那么忧郁。”周佳敏的心门露出一道进光的缝隙,她开始愿意与外界交往,不过意在乎自己的短处,与这个曾经觉得不太友好的世界和解。

  2015年,周佳敏参加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荣获复合弓女子公开级双轮赛银牌,破全国纪录。荣获复合弓公开级混合团体银牌,破全国纪录。

  一系列的重整之后,周佳敏终于迎来了事业小高峰。收获的愉悦感向雪花一样扑来,她还想更好,对赢的渴望更加敏感深入。“2015年前后,我属于心比较猛的运动员,但是因为自己太猛了,太想要了,反而抓得越紧,漏得越多,就是这种感觉。”周佳敏如此形容“特别着急”的自己。

  2015年的世界锦标赛,周佳敏失利了。根据世界排名,她错失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入场券,上升期的职业生涯遭遇重创。在之后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她对自己的心态做了深刻反省与调整,“以后不应该这个样子,再去面对,要理智、冷静。”

  2016里约残奥运会复合弓女子公开级冠军周佳敏。本人供图

  然而,事情有了转机。奥运会开始前三个月,周佳敏接到通知她可以拿到一张奥运会的入场券,加入国家队进行训练。

  周佳敏和邵淑芬教练师徒二人进行了一次简短谈话,就像两年前一样,但是这次双方角色进行了互换。

  邵淑芬教练:“你可以去奥运会了,奥运名额是太珍贵的机会,每个运动员都特别想去。”

  周佳敏:“教练,我可以。”

  周佳敏走回房间,在窗前静伫许久,做好了心理建设,清晰地计划着未来。她要在三个月的时间里,迅速恢复体能,提高技术,“挑战很大,就是拼一把,不管结果如何。”她尽可能地关注技术,不再胶着于状态的好坏。伤病随时造访,她坦言,“有时状态很差。没事儿,累了就调整状态,吃好睡好,高高兴兴。”

  周佳敏丢下了压力的包袱,队友给她莫大的鼓励。所以,回到那个起风的傍晚,我们在奥运赛场上,看到了气定神安的周佳敏。站上领奖台,她像一个战士,“守住了自己的国家、一寸土地。”

  奥运结束后,周佳敏一战成名。作为国际残奥领袖、宁波市人大代表,她努力传播残奥运动,结合亲身经历鼓励残疾朋友更好地与社会相容,发挥人生价值。

  她认为,人存在于多样性,“我不方便走路坐着轮椅,和我视力不好戴眼镜,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只是一个人群基数多,一个人群基数少,都应该被尊重,都可以有价值。我在奥运赛场上看到了太多奇迹,我自己的项目就有没有双臂的运动员参加,他用脚持弓,用嘴开弓,和健全人一样,照样得奖牌。总之,我觉得人就是一个奇迹。”(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