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27天·3年·一生——记医者刘云军的援青之路

发稿时间:2019-09-08 08:2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医者刘云军:27天·3年·一生。视频剪辑:谢丽媛 孙伟淦(实习)

  刘云军的援青之路,是这样开始的——

  “头晕,失眠睡不着觉,走路稍微快一点,就上不来气,当时其实挺害怕的。”在刘云军的办公室,他和记者谈起了刚到青海玉树的感受。

  平均海拔4200米!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是要吃点“苦头”的,“害怕归害怕,但是心里明白,害怕还是要适应的。”刘云军不仅要照顾好自己,作为队长,还得给大家做好“思想工作”。

  刘云军,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副院长,2016年作为援青医疗队队长前往青海玉树,开启了一条为期3年的“探索之路”。

  这些,还只是刚刚开始。

  27天

  2016年8月4日,对刘云军来说,注定是个难忘的日子。

  就在来到玉树州人民医院上班的第一天,办公室桌子上多了一摞令他十分“震惊”的材料。“我当时去的时候,69份病退和调离报告,而且其中大多数是科室主任和护士长,要不就是技术骨干。”当时医院有282个职工,近1/4的人想走,可想而知,刘云军将要面对的是什么?

  作为医务工作者,刘云军不仅仅要救治患者,还要琢磨如何“救活”一家医院。

  “先跟他们聊,最起码把人留下来”,这是刘云军最直接的想法。当时医院的主要问题就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体现不出来,“大锅饭”“平均主义”,收入上不来,大家没积极性,人文关怀也不够,真正想干事的人没平台……刘云军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是一个原因一个原因找、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

工作中的刘云军。本人供图

  “先推绩效”!8月4日上班,9月1日推行绩效改革,27天,还不到一个月。

  “改革的第一刀切下来之后,一旦不成功,以后的工作就没法干了。”“第一把火是很重要的。”刘云军“刀”与“火”的比喻,道出了改革的难处所在。

  开弓没有回头箭。面对眼前的状况,刘云军思虑再三,也越来越清楚——改革可能不成功,不改革肯定不成功。

刘云军在医院综合改革培训会上讲话。本人供图

  改革,就是真刀真枪的干。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联动全局,这是刘云军的“改革方法论”。他推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平台留人等一系列具体举措,情感留人方面就是医院多投入,多些人文关怀,多关心职工生活、学习、工作、家庭情况;待遇留人方面,就是严格按照制度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全凭实际工作的数量质量;平台留人方面,对于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医院成立新学科,让其担任骨干,压担子、加责任。
出发,定会收获。

  2018年8月30日,玉树州人民医院顺利通过国家级专家现场评审,晋升为玉树州第一家三级综合医院。

  干和不干,是不一样的。“我们用两年时间把这个三级给创好了,是因为前期绩效推好了以后,大家一个劲的往前走,整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创三级顺利通过。”

  医院的变化当然不只是这些,刘云军为玉树州医院带来了变革,也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了一位医务工作者的理想。

  3年

  玉树州人民医院是全州最好的医院,刘云军刚去的时候医院累计亏损1000多万,到2018年的时候,医院在医疗收入方面就超过了5000万,翻了好几倍。

刘云军正在了解患者情况。本人供图

  经过刘云军和全院共同的努力,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还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刘云军的心头,也是他3年里紧紧抓着的一件事。

  “不要说人才了,人都缺,留不住。”刘云军知道,在玉树的3年里,可以做很多工作、解决许多问题,但是走了之后呢?

  “等我们撤的时候,设备他们不熟悉,技术没吃透,队伍没起来,我们就想着,一定要培养一支真正留得下的医疗队伍,真正顶得上去的管理队伍。”所以,刘云军必须规划好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这件大事。

  《玉树州人民医院三年人才培养战略规划》,这是刘云军的“武器”。手拉手、结对子、师带徒,骨干压担子,组团外出学习……“从这几个方面培养人才,效果都很好。一个单位真正想发展起来,人才培养是第一个核心要素。后来,我们院又制定了第二个‘三年规划’”。合实际、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这是刘云军推动人才建设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还有一点,刘云军是十分明确的——不看你看了多少病、不看你义诊多少次、也不看你做了多少台手术,就看你培养了几个人,把技术留下了没有。

  3年之内,培养了100余名当地技术骨干,这是刘云军和他的团队创造的“战果”,也是真抓实干的结果。刘云军补充说,“我们在玉树干的这些都是可复制的,也可拿到别的地方进行实际应用。”

刘云军看望他和他的团队救治的三胞胎兄弟。本人供图

  “玉树这几年发展起来,最受益的是老百姓,老百姓不用出玉树了,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好多问题。”这是玉树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也是刘云军一直期待的。

  一生

  刘云军也曾到过新疆和田参加医疗技术援助,那里地域比较广,交通也不发达,“老百姓看病是很困难的”。

  “条件有限,但基础方面是可以好好解决的,真正实现老百姓看病方便。”刘云军认为,新疆、青海这方面的情况差不多,他始终抱着一个执念——让老百姓在当地就能解决实际问题,不用再大老远地跑出去了。

刘云军参加“免费诊治包虫病 造福玉树老百姓”活动。本人供图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刘云军把这句话写进了日记里,他还有一句常说的话——苦熬三年,不如苦干三年。这句话简单平淡,也很有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已经开展一段时间了,刘云军也谈起了他的初心和使命:“我理解的初心,就是尽最大可能多干点实事,真正给当地留点东西,真正让老百姓受益。把医院盘活了、发展好了,老百姓享受到更好的服务了,这就是‘使命’完成。”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问刘云军哪些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他脱口而出:远程会诊。“如果远程会诊弄好的话,每个科室都能跟更好的医院连上。”刘云军指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地域广、地方偏远、基础条件落后等等,远程会诊的信息化建设显得更加重要。刘云军对医疗改革这个话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医疗和教育一样,都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键民生工程,希望能把“分级诊疗”真正推下去,让老百姓看病更便捷,也让医院真正发展好。

刘云军和他的团队在为当地老百姓开展义诊。本人供图

  “只要出现地震,不管大小,他们第一个打电话打过去。”这只是其中的一件小事,讲到援青期间单位给予的支持,刘云军觉得北京这个“大后方”让人很安心、很温暖。

  还有一件让刘云军始终牵挂的事,那就是他的妻子和孩子。“援疆的时候孩子小升初,援青的时候孩子正好考大学,都赶点上了。”一开始,妻子对刘云军抱怨不少,后来妻子和孩子去了趟玉树后,“抱怨再也没有了”。孩子在和他聊天时说:“做医生对老百姓的帮助更多更大,能提供老百姓最需要的,医生真的很重要。”后来,孩子把自己的专业从金融转向了学医。

  现在,刘云军作为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的副院长,日常工作也非常忙碌,带着援青的实践经历,定会在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次援青行,一生玉树情。

  回望三年的援青之路,刘云军感觉很踏实,走得也很扎实。

  他是一位坚定的改革者,来到玉树州人民医院的第27天,就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是一位务实的领导者,用3年的时间,带着自己的团队紧紧抓着建人才梯队这件大事;他是一位平凡的从医者,采访过程中,“老百姓”三个字,成了他嘴里频率最高的词。

  刘云军说话很有激情,谈起援青经历,可谓是如数家珍。其间,记者的采访“阵地”从办公室转移到了医院的图书室,坐下后,刘云军的一位同事笑着说,“这又让刘院长重新回顾......”刘云军还没等话说完,就顺着接了一句,“不忘初心,回顾‘历史’”。这一段“历史”属于刘云军和他的单位,也属于玉树州医院和玉树人民。有一部关于刘云军的微纪录片《玉树不会忘记》——玉树人民不会忘记刘云军,不会忘记援青团队,也不会忘记这段真挚而深厚的情谊,刘云军亦是如此。(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凤标)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