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赖淑芳:一针一线缝出“非遗” 总书记都来掏钱买

发稿时间:2019-08-28 08:5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赖淑芳:一针一线缝出来的“非遗”。视频剪辑:谢利媛 孙伟淦(实习)

  “要从多方面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手工艺,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今年已经60多岁的赖淑芳,是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的一位“唐昌布鞋”传承人。40年来,她用一针一线诠释着文化传承与工匠精神。

  约定采访的时间是晚上八点到九点。赖淑芳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正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每天需要工作十多个小时,晚上八点吃完饭可以休息会儿,正好接受采访。

  从小与布鞋结缘

  “唐昌布鞋”是中国南派布鞋代表,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唐昌布鞋”为纯手工制作,尤其是其中的毛边槽眼布鞋鞋底、鞋帮的基础工序为川西独有,见证了川西地区民俗审美近千年发展变化。

  “大概在我5岁的时候,就看着父亲跟大伙儿集体生产制作布鞋。”那时起,赖淑芳渐渐地也跟着父亲学做布鞋,“我们家三代都是做布鞋,自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而且我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做布鞋也是谋生出路。”

  总书记亲切地问候非遗传承人赖淑芳。图片来自央视新闻

  去年总书记来战旗村考察,买了一双赖淑芳亲手做的“唐昌布鞋”,并鼓励她继续传承传统手工艺,这也让“唐昌布鞋”瞬间成为“网红鞋”,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购买。

  赖淑芳踏踏实实地从事这一行,传承了“唐昌布鞋”传统制作技艺,也得到了市场认可。

  困境不断 但初心不改

  60年代后,随着机械化生产慢慢投入制造业,“唐昌布鞋”遇到了困境,之前赖淑芳所在的郫县制鞋厂也解体了。

  难道就这样放弃父辈们传承下来的手工艺吗?显然赖淑芳没有,她组织鞋厂的技师们,回到唐昌镇继续采用传统制鞋手工技艺生产“唐昌布鞋”。

  作坊里的工人在制作“唐昌布鞋”。本人供图

  赖淑芳告诉记者,起初成立“唐昌布鞋”作坊是很艰难的。受当地气候环境等影响,“唐昌布鞋”一直以来都有护脚作用,耐磨、透气,还能缓解类风湿。所以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经过打布壳、裁剪、制帮、烘烤定型等32道大工艺和100道小工艺后,一双毛边千层底布鞋才会最终成形。

  “一方面作坊在类似四合院的小屋里,面对如此繁杂的工序,严重阻碍了布鞋制造;另一方面销售渠道很窄,一般都是自产自销,维持生计都有困难。”尽管如此,赖淑芳却从未想过放弃。

  “老一辈的传统手艺不能断在我这里。”赖淑芳告诉记者,看到赖淑芳这么坚持,逐渐地乡亲们也开始支援,帮她做简单加工,宣传销售。没想到这样一做就是40年。

  手工为主 推陈出新

  记者了解到,赖淑芳的儿子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作坊里学做“唐昌布鞋”,主要是打通宣传销售渠道,让更多人知道有这样的传统工艺。

  “唐昌布鞋”推出十多种手工绣花布鞋。本人供图

  “我尊重儿子的选择,而且看到乡亲们这么认可我的布鞋,自己也有了继续制作的信心。”如今互联网这么发达,很多传统手工艺逐渐被遗忘被淘汰,赖淑芳心里也清楚,“特别是习总书记去年二月份来战旗村买了我亲手做的布鞋,我真的太激动了,这辈子都不会忘。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要传承传统手工艺。”

  现在“唐昌布鞋”引进了一部分机器,生产速度加快了,不过要保证鞋子质量,大部分工序还是人工。同时应顾客需求,在鞋子上增加了手工绣花,高档布鞋制作难度同样有增无减。

  让非遗代代传承

  赖淑芳在采访中说:“现在生产制作的地方不是特别完善,临时租用的作坊导致很多复杂工序难以完成,从家里拿材料去作坊有6到7里路程。加上40岁以上的工人居多,体力难以支撑。”

  虽然“唐昌布鞋”已得到一部分人的关注,但是想要把这种手工艺传承下去不是一件易事。

  非遗传承人赖淑芳在唐昌鞋店工作。本人供图

  “我非常欢迎大家来我的作坊学习,而且学习期间也是给工资的,主要目的就是吸引更多人关注,不至于让这种传统工艺消失。”赖淑芳年纪也大了,每天晚上10点下班算早,她自己要把做好的鞋烘烤后才能离开。

  机械化虽能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唐昌布鞋”有自己的独特性,一双高档的毛边千层底布鞋需要大量的手工才能完成。为传统工艺注入年轻血液才能持久发展,700多年的文化遗产需要更多人一起守护。(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利影 实习生 李欣)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