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杰荣:总要有人站出来为家乡做些事。视频剪辑:刘喆
“2000年前后有专家预测,按照当时沙漠化的速度,再过17年,民勤的两大沙漠将会合拢,绿洲消失,这里也将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作为地地道道的民勤人,面对可能再也回不去的家乡,当时还是一名大学生的韩杰荣下定决心,“必须做点什么”。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端,石羊河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从地图上看,深居塞外沙漠一隅的民勤绿洲,就像一把绿色的利剑,插在两大沙漠的夹缝中。
上世纪90年代,因为过度垦荒以及河流水量减少,民勤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农田周边的防护林大量枯死,沙漠和村庄之间的缓冲带柴湾严重退化,成为我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创始人韩杰荣。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喆 摄
2004年,为了助力家乡生态建设,韩杰荣创办了“拯救民勤网”,并多次回乡,拍摄了数千张照片,收集转载了2万多篇资料。
网站一上线就吸引了大量关注家乡的青年人,很快注册会员就超过4000人。在此基础上,2006年6月,韩杰荣又发起成立了“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
2007年春天,韩杰荣通过网络招募了20多位青年志愿者,在民勤县夹河乡国栋村50亩的荒漠里栽种了10000株梭梭树,开始尝试进行具体的荒漠化治理和植被恢复工作。
韩杰荣与志愿者们2017年在昌宁进行沙漠治理的成果。韩杰荣供图
“别看梭梭长得枯瘦,但它的外面有一层保护膜,能长期保水,而且耐旱、耐寒、抗盐碱,是很好的固沙植物。”韩杰荣对梭梭的特性一清二楚。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在团甘肃省委的指导帮助下,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和志愿者们的宣传推荐,韩杰荣带领的志愿者队伍迅速壮大。目前已经形成了专职人员2人、核心志愿者38人、活跃志愿者8960人的专业生态志愿者团队。
从2007年种下第一株梭梭树开始,13年来,韩杰荣和志愿者们共募集资金630余万元,在民勤县建设了6个志愿者生态林基地,种植梭梭等各类林木40000余亩,成活率超过85%,有效解决了12个村庄周边的流动沙丘问题。
韩杰荣向外国青年介绍梭梭和沙柳的区别,图中他所拿的是沙柳。韩杰荣供图
与此同时,根据2007年底颁布实施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民勤县关闭了机井3318口。“这相当于把1/3的机井都关掉了。”韩杰荣知道,原本习惯大水漫灌的农民肯定不适应。于是,他和志愿者们又主动承担起了节水农业的推广任务,前后共推广设施农业和节水灌溉9000余亩。
13年来,家乡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韩杰荣发现,许多年轻人仍在慢慢逃离民勤,“人没了,绿洲谁来守?”
韩杰荣觉得,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让年轻人抛弃逃离心态,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其次要恢复农业生态,保障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
受地理和气候因素影响,民勤当地出产了高品质的蜜瓜、红枸杞、肉苁蓉等特色农产品。韩杰荣供图
受独特地理条件和气候的影响,民勤出产了高品质的蜜瓜、红枸杞、肉苁蓉等特色农产品。为此,韩杰荣与志愿者们开始尝试走一条产业化治沙致富的道路——“梭梭农庄电商帮扶计划”。他们希望以入社、包销、授权、合作等形式,通过电商平台帮助沙区农民销售农产品。
“我认为,以‘精准扶贫+电子商务+产业生态化’为主导,可以真正实现生态产业化,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荒漠化。”韩杰荣说道。
事实证明,他的计划是正确的。
合作社的农民吴正荣,2010年开始种枸杞,但是一直销售不出去,整整2年没有收入。加入电商扶贫计划之后,吴正荣的枸杞销路不愁了,价格也稳定了,亩产值一度达到了1.2万元。现在有6户村民正在跟吴正荣一起种枸杞。
民勤蜜瓜是网店里销量最好的产品之一。沾着露水的民勤蜜瓜,当天在地里采摘完,直接装箱发往北上广。“通过这样的销售渠道,合作社的蜜瓜种植户一亩能多收入2000元。”韩杰荣说,他们还为民勤蜜瓜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沙瓜先生”。
工作人员正在打包“沙瓜先生”。韩杰荣供图
3年多来,合作社与132户农民签订包销协议,授权网店27家,累计销售农产品2438.7万元。推广节水灌溉及设施农业、沙产业等带动农业产业投资1600余万元。直接解决就业230人,间接带动就业600余人,为农民增收673.6万元。
与此同时,合作社近三年累计提取利润37.5万元用于生态恢复和荒漠化治理,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绿水青山就是乡亲们的金山银山,志愿者们和乡亲们种下的每一株梭梭都在讲述着这个道理。如今的民勤,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由上世纪90年代的96%下降到90.34%,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7.91%。
在韩杰荣和志愿者们的努力下,民勤青年人外流的整体趋势变缓了,有些外出打工的青年陆续选择回乡,加入到新兴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中来。韩杰荣很高兴,“我们的帮扶,只是为了让留下来的青年更有信心和力量。”
在韩杰荣和志愿者们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拯救民勤”、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韩杰荣供图
虽然自己将青春都奉献了公益环保事业,但是韩杰荣依然不建议青年人全职做公益。他认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全职做公益可能会成为新的被帮扶群体。“青年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造血’功能,才能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成为社会的包袱。”
如今,韩杰荣和“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开始尝试着走出民勤,向周边地区复制民勤的治沙经验。“我们将深深扎根西部,充分发挥青年的作用,争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着,为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做出应有的贡献。”韩杰荣说。(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