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田永吉:“话疗”大夫,“治脑更治心”

发稿时间:2018-10-21 10:0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田永吉:“话疗”大夫,“治脑更治心” 。视频剪辑:綦智鹏

  2018年9月30日,北京天坛医院迎来在老院区的最后一个门诊日,今天之后医院将整体搬迁至丰台区的新院区。

  40岁的田永吉正在诊室里,坚守自己在老院区的最后一次门诊。14年前,田永吉博士毕业,带着一腔热血,来到了神经外科学排名亚洲第一的北京天坛医院工作,选择了小儿神经外科。

  “如果把神经外科比作外科学中的皇冠,那小儿神经外科就是皇冠上的明珠。”小儿神经外科的要求之高,培养周期之长,使得儿童医生永远供不应求。

  对于一个医生的孩子而言,学医似乎是顺其自然的事,“如果要选专业,就要学别人不会的。”走上行医道路,田永吉才知道想要触摸皇冠上的明珠,需要漫长的攀登。

田永吉在出诊。图片由本人提供。

  行医脚踏实地,只为精益求精

  神经外科需要接触大量的开颅手术,而儿童的脑部非常特殊,所有手术都是在放大7到10倍的显微镜下完成,手术刀再微小的失误,也有被“放大”的危险。刚入门时,为了提高双手的稳定性,田永吉需要常常练习用筷子夹易拉罐里的黄豆,而一切动作必须用镜子完成,以充分模仿显微镜下的操作。

  更多的“精确”还在手术刀之外。“神经外科在西方医学体系中属于比较年轻的学科,它本身仍在快速发展和革新中,所以,我们在行医的同时,也有学习、科研和教学的任务,不断了解最前沿的进展。”

  田永吉每年参加神经外科手术近300台,在临床工作中对手术技术精益求精。由于他从事的是小儿神经外科工作,急诊病人多,手术精细度高,手术时间长,七八个小时的手术,24小时的值班再接上一整天的门诊,在医院连续呆上36小时,这些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2004年进入医院,从实习医师、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田永吉一点点积累临床经验,于2015年晋升为天坛医院最年轻的主任医师。除了临床经验,他在休息时,也时刻关注最新文献,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研。“我们医院60多岁的老专家还在学习,我们年轻人,就更不能停滞不前了。”他说,只有像“医学大牛”那样掌握最前沿的医学知识和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最大程度地解决好患者的问题,消除对方的顾虑、怀疑和不信任。

  在被问及一个医生的职业追求是什么时,田永吉内心的准则和自我要求永远只是四个字——大医精诚。他努力追求精湛的医术,“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他一直致力于儿童脑肿瘤的精准治疗,率先在国内开展“儿童脑肿瘤MDT”(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为儿童脑肿瘤患者提供全治疗周期的医疗支持。在临床研究中,他带领团队聚焦儿童视路胶质瘤,所在国内最先提出“瘤内部分切除加术后放疗”的治疗策略,现在田永吉带领学生正在进行一项前瞻性研究,希望在控制肿瘤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优化治疗策略,争取最大限度地保护患儿的视力和内分泌功能,从而提高患儿术后的生活质量。

  截至目前,他主持国家级及部级课题3项,作为骨干参与3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20余篇,参编、参译专业著作4部。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小儿学组专家委员,国内外多家杂志的编委及审稿专家,先后入选北京市医管局首批“青苗计划”、北京市卫计委“215学科骨干人才”、北京市科委“科技新星计划”进行重点培养。

  见识人间冷暖,更知道阻且长

  除了精湛的医术,田永吉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生最重要的是高尚的修养——“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作为小儿神经外科医生,他在临床工作中每天接触大量的脑肿瘤及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患儿,并时时目睹疾病给患儿和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及精神负担。

  田永吉正在手术中。图片由本人提供。

  2005年的冬天,马上要大学毕业的江苏高邮男孩浩浩(化名)被查出脑室内肿瘤。男孩的父亲靠在路边修自行车为生,母亲是一位残疾人,作为独生子,家庭的希望都寄托在浩浩身上。

  浩浩的手术很成功,当全家都在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时,情况却急转直下。田永吉提请全科专家讨论,在做完核磁共振后,他们发现肿瘤已经在全脑扩散,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来看,虽然无奈,但基本上是没有希望了。

  终于要大学毕业,终于可以用工作改善家庭环境的浩浩,还是没能抵挡住肿瘤扩散的威胁。“浩浩临昏迷之前跟我说,他说田医生,上天怎么这么不公平?”医者仁心,但是面对扩散的肿瘤,田永吉却也无能为力。

  最后,浩浩被父亲找来的救护车接回了家。上车之前,这个50岁的男人转身紧紧地拥抱了田永吉,无言。“我只记得,当时看到他们离开的车时,眼泪就掉下来了。”

  因为职业的特殊性,田永吉经历了太多的生死离别,看过太多的人间冷暖,而作为一个医生,他能做的就是给患者最好的治疗。

  田永吉也认识到,很多时候缓解患者和家属的痛苦,不仅限于手术室内,对于儿童脑肿瘤这一交错着生命与死亡的领域,和手术一样重要的是“话疗”。“我需要跟病人的家属说清楚,手术这关过后,术后会出现哪些问题,会有哪些应对措施。类似的谈话,其实在病人进手术室前,也要做一次。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要重视跟病人、家属交流,但那时总觉得很空洞,干了这行十多年后,我才越来越觉得这跟手术本身一样重要。”

  田永吉说,很多患者和家属千里迢迢赶来北京,人生地不熟,他们坐在病房内,满眼都是不安和不确定,每当这时,他都会觉得医生能做的工作不只是在手术室内。“我会用最平静的语气和家属说话,心安,是他们最需要的。”

  深入沟通,换位思考,不仅是田永吉和病患相处的准则,在他看来,更是作为一线医务工作者,为患者创造尽可能良好的就医环境和就医体验,以换得患者及家属对医疗工作最大的理解和支持,为医改尽自己绵薄之力的实践。

  热心公益科普,“治脑更治心”

  2016年底,田永吉医生入选中组部及共青团中央第17批“博士服务团”,告别了家里1岁的幼子,被派驻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挂职锻炼,深入基层进行医疗扶贫。

  在云南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先后走访了20余家基层医院,尤其是在普洱市西盟县班姆村,一个年仅19岁的姑娘,因为诊断延迟,颅内肿瘤已经硕大,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时机,这件事情使他久久不能平静,他感觉到自己在云南工作一年,能够帮助的患者毕竟有限,为了更好地帮助基层医院的医生和儿童,田永吉和团友一起发起成立“北京新阳光--云南儿童脑肿瘤公益专项基金”,致力于对云南省小儿神经外科医师的技术帮扶及脑瘤儿童患者的救助,医疗精准帮扶,输血和造血并重。

  爱心是一切公益的起源,无论是“天津港爆炸”的首批救援,还是去基层的医疗扶贫,田永吉想要做的,只是治病救人。

  从不敢懈怠,时时要努力,一直求进步——这是田永吉作为一名“治脑更治心”的小儿神经外科医生,要求自己履行的青春诺言!(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实习记者 王心怡)

责任编辑:曼文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