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国宾护卫者白晓刚:骑车经过天安门广场前的那一刻,我此生无憾

发稿时间:2018-08-06 15:4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白晓刚:向世界展现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剪辑:綦志鹏

  八月盛夏,骄阳似火,烈日灼人。北京某训练场,一位身着厚重白色礼服、脚蹬乌黑马靴、头顶5斤头盔的国宾护卫队员正骑着重达268公斤的摩托车,在炎炎烈日下练习车技。

  他驾驶着笨重的车身轻巧而快速地连续绕过“S”型障碍物,在行驶速度达到80km/h的摩托车上俯身单手拾起包裹并快速扔出,在直径仅为6米的圆圈内无数次地原地“8字绕圈”……几场练习下来,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

  “S”型绕杆项目设置有11个距离为4米的路障,主要是锻炼队员的人车协调配合能力和快速行驶过程中驾车躲避路面障碍的能力,要求通过时车身不撞杆、不蹭杆、不倒车,连续绕过路障。图为训练中的白晓刚。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他就是武警北京总队值勤七支队礼宾大队国宾护卫中队二排代理排长白晓刚。作为“外交前沿的铁骑先锋”,他是2013年国宾护卫队重组时的第一批队员,也是目前整个中队里兵龄最长的一位“老兵”。先后参与了“9·3”阅兵、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会议、“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重大安保活动,“零失误”地圆满完成100多次国宾护卫任务。 

  而他与国宾护卫队的“不解之缘”,要从十多年前开始说起。 

  2005年,高考后在校复读的白晓刚偶然间得知当地征兵的消息。也许每个男孩子心中都藏着一个军旅梦,当亲眼看到武警战士一身“橄榄绿”的那一瞬间,他内心深处的热血被点燃,毅然决定从军。 

  入伍伊始,“国宾护卫队”这几个字就在白晓刚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距离2004年国宾护卫队停止执行任务已有一年多的时间,然而关于它的光辉历史仍在流传。 

  “当时带我们的新兵班班长还会时不时地聊起关于国宾护卫队的事情,有时候在网页、杂志等地方也会看到相关的视频或者照片,当时就觉得太威武、太高大上了,想着要是自己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该有多好!”白晓刚说,那算是自己入伍后了解的第一件“大事儿”,所以印象尤为深刻。当时他就对这支队伍十分向往,虽然很遗憾无法参加,但这件事情一直在心里沉淀了下来。 

  2013年,国宾护卫队重组的消息传来,白晓刚十分激动,“没想到8年之后还有机会能够实现当初的梦想。”当时已是班长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报名参加。 

  然而,不管是对于重新组建的国宾护卫队还是对于白晓刚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白晓刚和训练车在一起。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要车,没有;要教案,也没有;该练什么,不知道。”白晓刚回忆道,护卫队组建之初,车辆少、场地不固定、没有专职教练员……由于缺乏训练车辆,平均每10个人就只能用1辆车练习。训练场也像是在“打游击战”,前前后后换了七八个场地。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队员们仍坚持刻苦训练。没有场地,就到处找人协商。没有专职教练员,就在几个召回的老队员的带领下,大家一起探索训练方法,慢慢摸索着建立起一整套的体系和标准。 

  推车跑是队员们每日必练的基础科目。一台执勤摩托车重达268公斤,相当于3个成年男性的重量,一般人推起来都费劲,而护卫队员们却要每天推着它跑上5公里。 

  白晓刚还记得,刚开始练的时候,他们要三个人推一辆车,“一个人在前面扶着车把,两个人在后面推,位置轮流着换。”为了尽快掌握推车的能力,很多人都放弃了休息的时间,反复练习。 

  1公里、3公里、4公里……半个月后,白晓刚已经能独自推着车跑5公里了。而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每天推着这个“大家伙”跑上5公里是“小菜一碟”。 

  除了基础的体能训练,队员们还要苦练压线驾驶、模拟护卫等动作。6个模块18个科目500多项内容,每一项都要经过成千上百次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标准。 

  在“8字绕圈”训练中,组成“8”字的两个圆圈半径为3米,而车长为2.2米,练习的时候不压线、不出线、不下脚,车前轮与后轮转动控制在20厘米以内方能合格。 

正在练习“捡拾疑似障碍物”的白晓刚。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在练习“捡拾疑似障碍物”时,队员们要在时速不低于80公里的情况下,一只手扶着车把,俯身一只手将障碍物捡起并扔到车队外。 

  除此之外,还有“S”型绕杆、90度直角掉头等大量的摩托车驾驶技能训练。在这些训练中,摔伤、擦伤、烫伤是护卫队员的家常便饭。 

  “别人练车是‘铁包肉’我们是‘肉包铁’,训练中摔伤那都不叫个事儿。”白晓刚说,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国宾护卫队员,这些受伤经历都是在所难免的。 

  然而不管训练多苦多累,他们从未松懈过对自己的要求。自重组以来,无论严寒酷暑,他们从未间断过练习,风雨无阻。 

  经过长达一年半的艰苦训练,护卫队终于得以雄赳赳气昂昂地呈现在世人面前。2014年10月21日,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访华时,在从首都机场前往钓鱼台国宾馆的车队中,出现了国宾护卫队的身影。这是国宾护卫队中断十年之后的首度亮相,他们用威武矫健的身姿和高超的技艺,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 

  当12名护卫队员完成护卫任务归队的时候,整个中队都沸腾了,许多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从2013年5月16日开始重组到2014年10月21日第一次完成任务,这中间经历了太多太多,感觉我们的努力和付出终于得到了认可,心里特别激动。”白晓刚说,“虽然只有12个人出勤,但是他们代表了我们整个中队,代表了我们整个国宾护卫队的亮相”! 

  身穿洁白礼服、胸佩金黄绶带、脚蹬乌黑马靴,驾驶着白色摩托车的白晓刚。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谈到这次“首秀”,白晓刚说,为了实现国宾护卫队重组后的首次完美亮相,队里的每个人都卯足了一股劲,不分昼夜地刻苦训练。在任务执勤前不久,恰逢中秋节,但是一心投身于训练中的队员们早已对节日没有了概念。“当天训练完都已经接近零点了,等第二天早上起床看到床头的月饼时,才想起来原来前一天是中秋节”。 

  护卫重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外事活动也越来越频繁。按照惯例,每次外宾来访,国宾护卫队一般要出动3到4次。有时候赶上执勤高峰期,一天甚至要出动十几次,队员们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有时候凌晨出动前吃一个面包、喝一瓶矿泉水下来就是一整天。遇到任务提前或延迟的情况,更是忙得睡不着觉。 

  “出一趟任务下来,不说鞋子里能倒出水来,但身上的衣服和鞋一定是湿透了的。”白晓刚说道。 

  由于骑车时身体和车身要成90度直角,护卫队员们必须时时刻刻挺直腰板,就连吃饭时也要坐得端端正正,头不能低,腰不能弯。常年的室外执勤和训练,加上练习中时不时会赶上的风雪艳阳天,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内伤”成了队员们的“通病”。 

  “有时候疼得腰都直不起来”,白晓刚说,“但是大家都不会因为伤病而掉队,而是更加刻苦地训练”。忙而不茫,苦而不哭——这是白晓刚的微信签名,也是他和队友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生动写照。 

执行杭州G20峰会护卫任务的白晓刚。本人供图

  自古忠孝难两全。聊起家人,白晓刚总是觉得遗憾和亏欠的。杭州G20峰会前夕,父亲意外遭遇车祸,为了确保即将到来的护卫工作顺利进行,白晓刚选择坚守岗位。等到任务成后,父亲已经做完第一次手术。而在陪着父亲做完第二次和第三次手术后,他又因为新的任务匆忙赶回部队,无法尽孝于床前。父亲不仅没有因此怪罪于他,还在儿子临走的时候拉着他的手嘱咐道:“你一定要好好完成国家交给你的任务呀”。

  “跟摩托车在一起的时间比陪在我妻子身边的时间要长的多得多。”为了履行作为军人的使命,为了担当好国宾护卫的任务,他无法经常陪伴在家人的身边,一年当中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妻子独自在家抚养两个孩子,赡养老人,却从无怨言。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白晓刚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国宾护卫工作当中。

  “国宾护卫队是忠诚的分队,是威武的分队,是在外交前沿展示中国大国形象的先锋队”白晓刚说,“虽然它是一支小分队,但是担负的是大使命。”

  “现在算是实现了自己当初的梦想吗?”记者问到。

  “可以说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但这并不是终点。国宾护卫队重组的时间还不长,很多事情都还在初期阶段,还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把业务训练好、把中队建设好,一茬一茬地传承好‘铁心跟党、铁骑当先、铁骨铮铮’的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

  说到这里,白晓刚的眼里像是缀满了星光。他到现在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执勤时的场景,“当我骑着摩托车经过天安门广场前的那一刻,内心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一想到自己能够担负着如此神圣的使命,此生便无憾了”。(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婉莹 刘尚君)

责任编辑:王冬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