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尹玉:铸造国之重器,让中国雷达稳站世界第一梯队

发稿时间:2018-07-23 13:5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尹玉:铸造国之重器。视频剪辑:綦智鹏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雷达结构设计师尹玉认真调试设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安琪摄

  从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甘巴拉英雄雷达站”(海拔5374米),到南沙群岛的大型监视雷达,国之重器“三军之眼”布下天罗地网,默默守护着祖国每一寸土地的安全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国防科技工作者的攻坚克难和艰辛付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以下简称38所)雷达结构设计师尹玉就是其中的一员。

  “设计世界上最先进的雷达,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筑梦中国之盾,守护祖国大地的安宁祥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国防科技工作者,尹玉将以引领国家实体空间安全的智慧感知为己任,在主动攻克难题中不断创新,为打造新时代大国重器而奋斗着。

  梦想 苦练内功开启全新征程

  尹玉生于1994年,2016年硕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专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多重就业选择的他,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安徽走进38所。

  “我本科、研究生期间学的都是和飞机、导弹设计制造相关的专业,现在从事的工作却是雷达设计,而雷达的一部分功能是用来探测这些目标的。”说起自己的职业选择,尹玉直言有点戏剧性。

尹玉(左)和同事讨论图纸。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安琪摄

  尹玉是个喜欢不断挑战自我的人,凭着对雷达设计的一腔热爱,初出茅庐的他铆足了干劲,在全新领域开始了科技研究之路。刚开始工作那段时期,他会从图书馆、同事那里借来大量雷达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利用业余时间研读,并积极向他人请教。

  尹玉的刻苦努力,领导都看在眼里,认为他是个好苗子,便有意识地多给他项目、压担子。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他从最“简单”的芯片布局和板卡插件设计开始,到现在已经熟练掌握模块至系统整机的研发设计,并先后承担了重点型号和课题研制任务20余项。

  “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就去了6次新疆,进行产品测试调试,做一些实验。”2016年8月,某新型雷达作为我军下一代主战装备预研项目“亮剑”新疆某戈壁滩执行检飞试验任务,尹玉主动请缨,放弃原本规划好的高温假,远赴大漠戈壁磨练自己。

  清晨,天刚蒙蒙亮,尹玉一行就从驻地驱车前往大漠深处的雷达阵地。一到中午,骄阳似火,酷暑难耐,即便是做过一些简单的防晒,几周下来他的胳膊和脖子都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晒伤。

  “我们午饭一般吃盒饭和泡面充饥,每次一阵风吹过,米饭里会飘进好多沙子。”尹玉苦笑说,大漠戈壁中的空气中有很多沙尘,在外面待一会再回屋里洗脸,能洗掉一层“泥”。

  在新疆工作虽然十分忙碌、艰苦,但是尹玉也会忙里偷闲,日落时分静静感受丝丝微风的温柔,欣赏浩瀚大漠的广袤无垠,对话深蓝夜空中眨着眼睛的点点繁星……新疆对他而言,是苦的,更是美的。

  作为国防科技工作者,连续几个月连轴转驻扎在偏远山区是家常便饭,“去年9月份的一次出差,我先去了趟海南,紧接着飞去了东北,之后又直接去了新疆喀什,这三个地方连起来差不多能画出中国境内最大的三角形。”尹玉笑着说,这次前前后后大约一个月时间的出差任务让他印象深刻。

  使命 创新进取托举雷达强国梦

  1988年以前,38所还坐落于贵州山区,在那里,老一辈雷达科技工作者兢兢业业刻苦钻研近20年,终于自主研制出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填补了中国雷达史上的一个空白。

  如今,在38所新区门口的广场上,一个巨大的雷达雕塑格外引人注目,这座取名为“使命”的雕塑正是以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为原型创作的,象征着38所以国家使命为己任,与时代同行的创新、开拓、进取精神,也激励着包括尹玉在内的一代代38所雷达科技工作者继往开来续写使命担当,为使中国雷达稳站世界第一梯队奋力前进。

尹玉与38所“使命”雕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安琪摄

  2018年6月,38所自主研制的空警-500预警机雷达成功入选2018年度“世界十大明星雷达”,这是利用先进的数字阵列雷达技术构建新一代预警机伟大设想的成功实践,实现了“小平台、大预警、高性能、新一代”的目标。而这一伟大成功的背后是一群年轻的设计团队,24岁的尹玉就是其中的一员。

  “型号攻坚的关键阶段是一个不断建模、迭代、改进的优化过程,一直到定型投产,我们不停地奔波在设计室、实验室、试验阵地现场和工厂一线,还需要不断地协调设计生产的各个环节……”回忆起空警-500预警机雷达的研制,尹玉坦言并不轻松,他几乎每天都要设计十几份图纸,经常加班到凌晨才下班回家,而这一坚持就是三个多月。

  在38所,80后、90后青年人已然是奋斗在科研生产一线的骨干,90后常被冠以的“个性”“张狂”等标签并没有在尹玉等科技工作者的身上得以体现,他说:“我身边的90后同事工作起来都非常认真负责,大家都在积极思考钻研国内外先进技术,致力于电子信息产品的创新设计工作,为下一代雷达的研发提供核心技术储备。”

  “实现强国目标,就要一代接着一代苦干实干。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前沿应当信念坚定、能成事、敢担当,要忍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尹玉说,要想真正扎根军工行业,就要有极高的奉献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一位38所军工人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着“使命”的深切含义,为铸造国之重器贡献着青春力量。(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群)

责任编辑:曼文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