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95后”非遗传承人郎佳子彧:让“面人郎”插上新媒体翅膀

发稿时间:2018-02-26 10:4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非遗传承人郎佳子彧:让面人郎传承插上新媒体翅膀。剪辑:包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本人供图

  “白色面团和少量红色面团揉在一起,给寿星上个腮红。”郎佳子彧摊开左手掌,用右手把拇指肚般大小的两块面团恰到好处地揉在一起,再用拨子、拨棍把人物的面部表情勾勒出来。

  随后,他将一小块面团搓成一条细细的长条,用拨子挑到寿星的眼睛下方,笑着说:“这个是一般女生化妆时都会画的卧蚕。”大约二十分钟后,一个寿星的模样便初具雏形。

  郎佳子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今年23岁,捏面人20年,是为数不多的“95后”资深手艺人。

  百年传承 面人记录时代变迁

  郎佳子彧的爷爷郎绍安是北京“面人郎”的创始人,在他小时候,经常有个走街串巷做面人的艺人,指尖似乎充满了魔法,一个个短小精致的小人几刻钟的功夫就“活”了起来,五官俱全,神态各异,郎绍安被面人技艺深深吸引。

  1921年,郎绍安正式拜“面人王”赵阔明为师,开始学习面人技艺,在随后的近百年里,捏面人便成为养活郎家上下几代人的看家本领,而它也见证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巨变,北京、天津、威海卫、上海……郎绍安带着他心爱的手艺走南闯北。

  作品《司马光砸缸救友》创作于1930年,是郎绍安现存年份最久远的作品,至今已有88年。初期创作,传统古代人物、神话人物、清代宫廷人物、动物形象占据了郎绍安作品题材的大部分,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和时代的发展,反映市井生活景象的作品不断涌现,有《洋车》、《剃头挑子》、《吹糖人》等等。

  “从爷爷开始到我爸再到我,所有创作的作品,实质上具有一定的时代记录功能。”郎佳子彧指着《出殡》、《剃头挑子》等作品说,很多生活景象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传统面人技艺却将这些历史印迹生动形象地保留了下来。

  郎绍安有九个子女,郎佳子彧的父亲郎志春排行最小,但却是在面人技艺上传承最为精湛的一个。在北京“面人郎”工作室的主陈列室,推开门的右手边,一座假山上密密麻麻的小面人格外引人瞩目,这是郎志春的面人作品《五百罗汉》,每个小人仅有两厘米高,面部表情刻画极为细致,神态各异。

  “小时候看爸爸捏面人,觉得这个操作好厉害,特别神奇,我经常在旁边看得入迷。”有一次,父亲给郎佳子彧安排了一个任务——搓5根细长条,这个平时看父亲做起来非常简单的事情,郎佳子彧却花费了5个小时才做好。

  郎佳子彧坦言,特别小的时候对捏面人没什么概念,只是抱着玩的心态。后来,父亲对郎佳子彧的要求逐渐升级,一个寒暑假要捏50个面人,“我刚开始时捏小动物。”郎佳子彧说,后来他开始融入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流行元素,卡通面人、抽象面人应运而生。

  精挑细磨 20年捏面人近5000件

  做面人所需的材料十分讲究,所用的江米是一粒粒精挑细选出来的,“现在的很多江米是杂交的,我们需要挑选那些比较干净、色泽饱满一些的。”郎佳子彧说。

  制作面人所需的各种工具。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群摄

  所挑选出的江米需要用石磨磨成粉,再用180目的箩筛选。和面时需要按比例兑入蜂蜜、颜料,做出不同颜色、防腐、防蛀的面团。

  郎佳子彧介绍说,大部分制作工具都是自己手工做的,最常用的工具是拨子和拨棍,拨子相对较扁、较尖,多用来挑、刻或者切断;拨棍则稍微圆滑些,用于擀或做较为柔和的衣纹。此外,还有镊子、小剪刀、小梳子等其他工具。

  在制作过程中,每加上一个新东西,都要与之前的部分相适应,以保证作品结构比例的科学性。“比如,寿星比较戏剧化一些,脸上的纹路复杂,额头特别大。要做到随时随地找比例,这是非常基本的要求。”郎佳子彧说,做好的面人不能暴晒,也不能放置于低温环境中,一般放在室内自然风干。

  说起制作面人,郎佳子彧滔滔不绝,而这一切都与他20年来创作近5000件作品的历练密不可分。12岁时,他仿照爷爷郎绍安的作品《司马光砸缸救友》捏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作品,获得了比赛一等奖。这个作品对他来说意义重大,“我记得特别清楚,我爸当时夸我说,‘你爷爷22岁才能做出《司马光砸缸救友》,但是你12岁就能做出来了’。”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民间艺术家协会的照片,当时刚刚中考完。”郎佳子彧指着一张被精心装裱的照片说。照片里的人看上去大都是四五十岁的前辈,而年仅15岁的他,已经能够独当一面。

  表现出色的郎佳子彧被众多艺术家认可,16岁那年,他被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破格吸收为准会员,18岁时正式转为会员,同年还被东城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推陈出新 表情包、篮球鞋成创作新宠

  郎佳子彧是一名95后,和同龄男孩一样喜欢打篮球、看动漫,而他也巧妙地将这些符合年轻人审美和喜好的流行元素融入到面塑创作中,实现了创作题材上的创新,并且被许多人所喜欢。

  郎佳子彧面人作品《葛优瘫》。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群摄

  “2006年前后,我特别喜欢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就捏了一个福娃形象的面人。”《福娃》是郎佳子彧做的最早的卡通面人,也是他第一次做现代题材的面人,这得到了父亲郎志春的好评,“我爸在生活上对我非常严格,但是在面人创作方面比较‘放任’我,尊重我的想法。”

  平时一有时间,郎佳子彧就会约上三五好友打篮球,篮球于他而言,是挚爱,他也因此创作了《灌篮高手》里主角形象的面人,“但是在做鞋的部分时,我只简单上了颜色和鞋带,刻画不够细致,自己不是很满意。”

  郎佳子彧是个较真的人,他不断揣摩该如何捏出球鞋的纹路和构造,后来他创作出了一组球鞋面塑《WE ARE JORDAN》,这是郎佳子彧首次也是唯一一次以服饰作为单独元素进行的创作,是创作题材上的又一创新。

  近年来,表情包这种以图片表达情感的方式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宠”,郎佳子彧面塑作品《葛优瘫》就是将表情包题材应用于面人创作的一大尝试,“起初是有一块旧毛巾,还有一个药盒,我琢磨着两个东西可以做出一个沙发,正巧我当时也用‘葛优瘫’的表情包,就想着可以把它捏出来。”郎佳子彧说,人物张着的嘴很有特点,牙齿等也都非常细致地被刻画出来。

  无论是传统题材还是现代题材,以往的面塑都是具象的,注重写实,刻画细节。然而,郎佳子彧却更偏爱表现主义,表达内心感受。他高中时创作的面人作品《花季》就是其中的一个,生动地表现了高三学子面对高考压力时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

  “我现在正在做的面人,表达了我考研时混杂着烦躁、挣扎的复杂感受,人物形象特别胖。”郎佳子彧说,此作品与《花季》有些类似,都是抽象面塑,灵感均来自自己彼时的处境和感受。

  在郎佳子彧看来,无论如何创新,捏面人的手法、技艺必然是一脉传承下来的,但是,如果想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反映当下时代属性和人民生活,才能焕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吸引人们接受、认可、学习和传承。

  学霸传承人 新媒体助力面人传播

  郎佳子彧在艺术方面具有极高的天赋,高中时学过一段时间美术,“不过,我想把文化功底打牢,学习传播方面的知识,更好地把‘面人郎’传播出去。”2013年,郎佳子彧以高考643分的优异成绩,被国际关系学院传播学专业录取。

  面人作品《这个杀手不太冷》是郎佳子彧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本人供图

  在校期间,郎佳子彧经常在“创意手工”活动上教同学们捏面人,同时走进幼儿园、中小学、高校、社区教授面人技艺,“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面人郎’。在教别人的时候,我自己也在不断进步,对新作品的创作会有所启发。”

  既然学习的是传播学专业,再加上自己本身是“面人郎”的传承人,郎佳子彧想通过新媒体方式来做出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内容吸引人们关注面人技艺。在大四下学期,他和几个好朋友一起组建了团队,开设了公众账号,做一些关于捏面人的短视频进行传播。

  从2017年4月8日“郎老师周六小课堂”第一期讲解派大星面塑制作开始到2017年8月19日,四个月间,郎佳子彧带领团队共推出20期短视频,“现在大家用微博微信比较多,希望通过微传播,方便大家了解面塑、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六小课堂以后还会继续进行。”

  短视频制作初期的主题以教授简单易操作的卡通面人为主,但是渐渐地,郎佳子彧对于同质化的教学有些厌倦,他开始不断挑战自己,追寻更加吸引人的拍摄选题,“如果仅拍摄传播手工课的话,小课堂的传播就是单向的,缺乏互动性,于是我们想到每期去不同的地点、教授不同身份的人学习捏面人。”

  在此期间,郎佳子彧去过纹身店做关于日式传统面具的面塑,去改装车店做刹车盘面塑,“这些都是从来没有在面人郎中出现过的东西,比较跳脱、打破常规。”郎佳子彧笑着说,未来可能会开一个手工体验坊,做一些创意手工盒等衍生产品。

  在前不久举行的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郎佳子彧取得了北京大学美术专硕第一名的初试好成绩,他希望能通过更加专业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功底,为“面人郎”的弘扬传播添砖加瓦。(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群)

责任编辑:李晨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