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非遗传承人”邵志庆:我唱花灯戏,我从贵州来

发稿时间:2017-12-22 09:4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非遗传承人”邵志庆:我唱花灯戏 我从贵州来。视频剪辑:杨茜

  今年十九大,邵志庆可能是第一个在会上唱戏的人。她唱的是贵州家乡味道的“文化特产”——花灯戏。

  “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啰喂,总书记的报告呀鼓舞人心啰喂,总书记来到贵州团依吆子喂,贵州人民呀齐欢腾啰喂。跨进新时代呀,谱写新篇章呀,万众一心跟党走哟,共迎辉煌、共迎辉煌啰!”

  党的十九大代表,贵州花灯戏传承人邵志庆。图为邵志庆荣获“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本人供图

  难忘的十九大,难忘的花灯小调

  邵志庆是党的十九大代表,也是贵州花灯戏的传承人。

  她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仔细聆听了十九大报告,尤其是对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感到振奋不已。

  2017年10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

  邵志庆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充分肯定了贵州五年来取得的发展成绩,希望贵州的同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作为贵州文艺界的代表,我应该争取让贵州的文化‘露露脸’,用贵州花灯唱出自己的心情。”此情此景,邵志庆词由心生,她即兴写下了一段贵州花灯小调。

  大会期间,大家争相与习近平总书记合影留念,邵志庆却把写有唱词的小纸条紧紧捏在手中,在心中一遍遍默诵词曲,想着把这首来自贵州家乡的花灯小调唱给总书记听。

  “总书记,我是一名贵州花灯演员。我准备了一首花灯小调,想献给总书记、献给党的十九大。”邵志庆道出了心里话并唱起来。

  “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啰喂,总书记的报告呀鼓舞人心啰喂,总书记来到贵州团依吆子喂,贵州人民呀齐欢腾啰喂。跨进新时代呀,谱写新篇章呀,万众一心跟党走哟,共迎辉煌、共迎辉煌啰!”

  伴随着大家有节奏的击掌声,现场沸腾起来。

  “总书记说,贵州花灯蛮好听的。”回忆起那一幕,邵志庆至今难忘。

  如此难忘的,还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讲话,“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段话,邵志庆已印在心中。


《月照枫林渡》剧照。本人供图

  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的第二天,邵志庆飞往上海参加第十九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登台主演《月照枫林渡》。为了及时、准确地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邵志庆见缝插针抓住每一个宣讲的机会,在化妆时也不忘把党的声音传递给媒体记者和其他演职人员。

  尽管已经演过无数次《月照枫林渡》,并凭借在该剧中的精湛演技和出色表现荣获“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邵志庆却觉得这一次演出的状态格外好。

  从上海回到贵阳,邵志庆又开始天天连轴转,接连来到贵州省各文艺院团作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嘱托的,创作更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的优秀作品。”

  邵志庆介绍说,贵州省花灯剧院最近除了对以乡村医生为原型的大型原创花灯戏《云上红梅》进行创作排演外,还针对贵州省攻坚脱贫的主要工作任务,打造名为《花繁叶茂》(暂定名)的现实题材花灯戏,该剧以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为原型进行创作,展现贵州农村的巨大发展变化。

  “除了大型剧目,一些歌颂党、赞美一线脱贫攻坚典型人物的中小型剧目也在加紧创作。”邵志庆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更应该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以奋战在攻坚脱贫一线的人民群众为原型,创作系列既反映现实生活又弘扬英雄人物事迹的好作品,为贵州的攻坚扶贫战唱赞歌。

  不变的是技艺,传承的是人才

  近年来,除了致力于写实的戏曲创作,邵志庆还把很多心思用在了戏曲人才培养上。

  贵州花灯戏作为一种民间小戏以歌舞演故事为主。它起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流传至今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

  邵志庆从4岁开始便学习戏曲,15岁考入贵州省艺术学校(今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花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花灯剧团。

  从事贵州花灯戏表演38年,邵志庆年轻时,对什么角色都感兴趣,老旦、小旦、彩旦,逮住机会就不放,常常偷师学艺,反复琢磨,不分白天黑夜地练。艺术生涯前期,她饰演的角色大多是彩旦,在舞台上塑造了20多个形象各异的人物形象。

  经历了贵州戏曲广受欢迎的鼎盛时期,也经历过受现代娱乐业冲击的没落期,人才流失一直是困扰在邵志庆心中的一大问题。

  2011年转企改制开始实施,贵州省花灯剧团转变为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公司,邵志庆担任公司党支部书记和董事长,一肩双挑的压力让她深感责任重大。虽然精品迭出,但院团一直缺乏自主创作能力。一直请外援支持也不是办法,培养人才,迫在眉睫。

  为了支持院团成员提高业务水平,多年来,邵志庆一直与省外高校和优秀院团保持联系,不断将院团成员送到各地学习深造。


邵志庆(右)正在教学。本人供图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全国能数得出来的知名高校,都曾留下过贵州花灯剧院成员们的足迹。最短半个月,最长三年,由院团全额支付学费、路费和生活费,学习期间工资照常发放,解决了院团成员们的后顾之忧。

  “虽然过去招收了大量演员,但都是舞蹈专业、音乐专业、表演专业的学生,对于极具贵州地方特色的花灯戏,他们一时还是很难找到感觉,只能从头学起。”为了让新演员们快速进入角色,邵志庆只能用“填鸭式”的“笨办法”不断教授他们花灯知识。

  “一次课上6个小时是常态!”邵志庆回忆,她给学生上课常常废寝忘食,叫上四五个学生到她家,最短2小时,最长持续一整天,从形体到唱腔,从舞蹈到音乐,借助视频、文献等各种资料,手把手教授着花灯技艺,总算是培养出一批能独挡一面的人才。其中,非科班出身的蔡妙禧和胡慧华作为她的徒弟,还进入了文化部首批名家收徒目录。

  2013年,邵志庆与云南职业艺术学院达成合作,开办了花灯班,经过选拔招收了30名学员进行为期4年的专业训练,今年,学员们学成归来,在严格的筛选之下,留下21名在省花灯剧院,其余则分配到各市州,支持各市州花灯戏传承发展工作。

  初尝甜头的邵志庆,今年又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达成共识,计划在11月开始面向全省招生,依旧是30个名额,其中不仅有演员,也收打击乐学生。

  邵志庆说,经过几代花灯戏艺术家的努力,花灯剧已由一个单一的民间艺术形式衍变成载歌载舞、风格独特、雅俗共赏的地方剧种。近年来,剧院编排了百余部剧目奉献给观众,并远赴美国、英国、法国、印尼、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深获观众欢迎和好评。(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责任编辑:曼文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