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高铁标杆工人张雪松:数十年倾心助力提升“中国速度”

发稿时间:2017-09-27 16:2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张雪松:高铁设备的“保健医生”。剪辑:綦智鹏

  如今,日行千里的中国高铁站在了世界技术的巅峰,被外国人誉为“新四大发明”之一,成为响当当的中国制造。

  作为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铝合金厂的机械钳工高级技师、数控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一路走来,张雪松从普通工人到全国劳动模范再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虽经历了从钳工转行到数控装调维修工的改变,却数十年如一日地倾心助力着“中国速度”的提升。

张雪松在测量检查铝合金车体。本人供图

  “外国专家冲我挥手示意靠边站”

  “三十多年前,还是孩童的我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当大多数孩子的梦想都是成为科学家、歌唱家的时候,我却梦想着长大成为一名有本领的技术工人。”张雪松说。

  1989年,17岁的张雪松如愿考进技校,得以触摸自己儿时的梦想。为了练得一手好本领,张雪松抓住每一次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苦练技术。

  “有一次学校组织钳工基本功训练,为了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工件的精度,我反复进行练习,已经不记得重复训练多少次了。当时我的双手都被磨出了血泡,我还是不想放弃训练的机会,忍着疼痛坚持着一下一下地锉削。”张雪松回忆道。

  三年的技校学习结束,张雪松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钳工。在学校的勤学苦练使得张雪松在岗位上大显身手,他曾在2003年和2006年河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两次夺得“钳工状元”

  2005年底,张雪松所在的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担负起了打造中国高铁品牌的使命,开始生产高速动车组。“出于生产高端技术产品的需要,公司从国外引进了大量尖端数控设备,在生产线筹建的过程中,我们的任务就是配合外国专家安装调试数控设备。”张雪松向记者介绍。

  可当这几台“洋设备”运到车间,大家连机器是干啥用的都搞不明白。“当时外国专家对我们的防范意识特别强,不让我们接触核心技术,只安排我们干些无关紧要的杂活。”张雪松说,“其实,更多的是出于不信任,他们觉得我们没有能力操作这些进口设备。”

  张雪松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学的是钳工,但是一直对数控设备特别感兴趣,每年都会去北京参观机床和数控设备相关的展览。

  这次能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尖端设备,张雪松想看个明白。

  “为了能看清楚,外国专家安装精细部件时,我偷偷站在了他们身后,但却正好被一位外国专家回头瞥见了,他使劲冲我挥了挥手,示意我‘靠边站’。当时我的脸蹭得一下就红了,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厂,一共一万名员工,如果连几台数控设备都搞不定,还拿什么生产世界一流的高速动车组!”回忆起十几年前的事,张雪松难掩愤慨的情绪。

张雪松在调试“机器人”。本人供图

  “我意识到,转行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

  不出所料,这几台进口的数控设备成了公司的一把双刃剑,既是生产高铁的及时雨又是拦路虎。

  “因为厂里的员工不会操作这几台‘洋设备’,一旦哪个设备发生问题,就可能造成整条生产线中断。”张雪松说,“车间领导为了这几个宝贝疙瘩可没少着急上火。”

  “当时我的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能不能替工厂啃下这块硬骨头,长一长中国产业工人的志气?”张雪松对记者说。

  说起来容易,付诸行动却很难。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术和钳工技术有着天壤之别。钳工只是简单的机械调整和制造,而数控机床维修需要掌握电子、机械、编程等多项综合性的知识和技术,从决定改行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张雪松要放弃从在技校开始就习得的手艺,那可真是从零开始了。

  但是,外国专家不信任的眼神和那一次让他“靠边站”的挥手,一次次浮现在张雪松的脑海。

  “我主动向厂领导请缨,要求转行搞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其实领导一开始是犹豫的,觉得我从头开始学数控不是件容易事。我一次次耐心说服领导,领导也看到了我的决心,终于同意了我的请求。”张雪松说。

  那时候的张雪松已经三十多岁了,学东西已不如年轻时那样容易,更何况是自学。“刚开始的时候,我对一些数控设备复杂的机械结构搞不清楚,电气图纸又看不懂,只能‘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往前冲。这时我意识到,转行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我面对的是一条漫长的学习和攻坚之路。”张雪松说到。

  转行的开始,张雪松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做一名知识型技术工人。为了早日达到目标,他自费购买了许多专业书籍,白天干工作、晚上学知识,就算是节假日他也泡在图书室里查阅资料。复杂的机械结构搞不明白,他就天天钻进满是油污的设备间内,对照图纸对每一个零件观察分析;电气图纸看不懂,他就参照着电气图反复练习布线。

  “外国专家吃惊地看着我,竖起了大拇指”

  外国专家再来的时候,每天张雪松带领工友们早早到达工作现场,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即使做简单的工作也毫无怨言,并尽力做到最好。外国专家的“咖啡时间”,张雪松也从不休息。

  “慢慢地,外国专家对一些关键步骤的操作,也不再对我遮遮掩掩了。我抓住每一个机会,仔细观察他们在维修时调出的每一个外文界面,用心记住修理步骤,等专家走了之后再调出相同界面,一边对着字典翻译关键词,一边模拟修理过程,一边记录。”张雪松说,“我意识到,想要真正掌握技术,我必须要再学一门外语。”

  那时张雪松唯一的空余时间就是在上下班车上的两个小时。为了方便学习,他把与技术设备相关的单词都记到本子上,坐班车的时候就拿出来背,每天记下几个单词,日积月累,最初那一串串陌生的字母,早已熟记在了张雪松的心中。

  “有一次,外国专家现场安装一台价值2000多万元的数控加工设备,设备开始起吊,眼看马上就要进行安装了,我忽然发现外方专家把一个重要的安装尺寸弄错了,我赶紧对专家挥手示意立刻停止安装。但是很显然,外方专家对我并不信任我,对我的警告完全不予理睬。”张雪松对记者说。

  “当时可把我急坏了,这要是继续安装下去,设备肯定出问题。”张雪松一再坚持立刻停止安装并重新检查设备,“在我的坚持下,外方专家重新核实了一遍数据,发现了其中的尺寸错误。当时,外方专家惊讶地看着我,纷纷对我竖起了大拇指。经历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外国专家不是万能的‘神仙’,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吃苦地学习,中国的产业工人一点也不外国专家差!”

  转行的十几年间,张雪松完成设备技术改造近百项,为工厂创造数百万元的经济价值。他还摸索建立了一整套既高效又切合实际的操作规程,使数控设备的维护保养做到有章可循,工友们都说张雪松是当之无愧的“洋设备”的保健医生。 (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王思雨)

责任编辑:秦亮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