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英雄王杰:铁血军魂 英雄不朽。剪辑:綦智鹏
王杰生前服役照片。王杰精神研究会供图
“王杰!”
“到!”
在南京军区某装甲师工兵营,连队每天点名时,连长高声呼点的第一个人是“王杰”,而齐声答到的是全连官兵。
52年前,伴随着一名普通战士在即将爆炸的炸药包前纵身一跃,年仅23岁的生命,为了11名民兵和1名人武干部的安危,永远留在了邳县张楼公社。
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一名伟大的战士,一个平凡的名字——王杰,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成为了人们心中一座永恒的丰碑。
王杰掩护下来的原民兵班战士。王杰精神研究会供图
一名普通的战士 一个时代的英雄
王杰,1942年出生于山东省金乡县,从小爱听英雄故事,爱看英雄画册。1961年8月,他应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当战士。
1965年7月,济南军区驻徐州部队拉练到邳县张楼公社,并短时在那里进行各种演练,县武装部受当时热映的“地雷战”影响,临时组织了民兵地雷班,王杰被派到张楼公社执行民兵训练任务。
7月14日清晨,王杰和往常一样,查完岗回到屋里,轻轻提着水桶,给每个战友的洗脸盆、刷牙缸里打满了水,然后朝民兵训练场走去。
经过了十几天的训练,基础普通的地雷教过了,他们将要进行最后一项训练,同时也是最复杂的“绊发防步兵应用地雷”实爆。
这种试爆,王杰非常熟练,但是为了安全,他又叫民兵们在训练场等着,独自来到河边进行试验,接连两次,都成功了。
试验成功,民兵们都兴奋起来,王杰让大家围成一圈,由他做示范动作,认真细致的讲解。尤其是在最后穿雷管、带引线的细致作业时,不能分散丝毫精力。王杰蹲的离地雷很近,讲解和作业时间又长,周围12人为了看清就慢慢地围成了里外几层。
突然,拉火装置出现意外,雷包的引线还在王杰的手里,动与没动只有王杰能感觉到,炸药在一瞬间就要爆炸。
有着丰富爆破经验的王杰知道,此时自己只要身体向后一仰,就可以脱离危险,但在场的民兵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他选择了纵身一跃,扑向炸药包……在场的12个人得救了,但是王杰却没能再站起来。
“在那一瞬间,王杰完全可以选择后仰,但是他还是选择了扑上去。”原国防科工委副政委崔毅将军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这不是一场事故,而是一件英雄事迹。”
52年来,王杰 “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一直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砥砺前行、无私奉献。
1964年5月,王杰在沂蒙山施工期间,在山区的一棵树前留影纪念。王杰精神研究会供图
用行动实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当兵是为人民、为党、为祖国而来的,党指到哪里就冲到哪里,就是需要献上青春也没有怨言。”
“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革命胜利勇于牺牲。”
……
这些话,来自王杰生前所写的日记。
摊开王杰的日记,日记本上的字迹工工整整,但是仔细翻阅,只有1964年4月14日以后的那几篇不同,字很大,墨水很浓,笔画粗细也不匀,好像是一个初学写字的人,用尽全身力气写出来的。
原来这是王杰用左手写出来的。
1964年4月5日,王杰在工地上搅拌沥青,他正干得起劲,不料被别人搅起的一块沥青烫伤了右手,伤势很重。
“轻伤不下火线,现在连里任务繁重,我不能去。”连队的指导员要他立刻住院治疗,但是被他拒绝了。
王杰是个闲不住的人,他的右手被包扎起来,吊在胸前,疼得难忍,但是他咬咬牙,还是上工地去了。一会儿用左臂夹着石头跑,一会儿用左手装炮……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王杰的右手一直不见好转,领导看他一会儿也闲不住,就把他送进了医院治疗。
但是到了医院,王杰仍然闲不住。他用一只手帮护理员打饭洗碗、推车运煤,用一只手擦玻璃、倒痰盂、擦地板……
有的病员劝他,应该好好疗伤,少动一些好。
“我在哪里生活,哪里就有我的工作,我一只手还能动,就要发挥一只手的作用。”王杰笑着回答。
王杰所在的工程兵部队常年担负施工任务,在施工中,他总是抢着到最危险的地方作业。他留给战友们的印象是“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王杰。”
1963年8月27日,王杰所在部队奉命到河北抗洪救灾。一天夜里,上级命令他们到木料场去抢运木料,场地被茫茫洪水淹没,必须首先派尖兵探出一条安全的路来,大家才能顺利进场。
王杰抢先要求担负这项战斗任务。他在齐胸深的水中探索前进,好几次掉进没过头顶的深坑。在寻找进出口时,他腿上、手上被水下的铁丝网划出道道血痕,但为了顺利完成抢运任务,他把这一切置之度外。
他奋不顾身、迎难而进的精神,使战友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教育。在抢险中,别人一次扛一捆草袋,他扛两捆;在抢运被淹没的木材时,虽不熟水性,却走在最前面,为全连探路。
王杰生前所在连荣誉大合影。王杰精神研究会供图
老班长的枪有人扛!“两不怕”传人无穷尽
王杰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但英雄留下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已穿越时空,成为我军战斗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激励无数官兵奋勇向前。
1965年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南京部队举行了隆重的命名大会,为“王杰班”颁授锦旗。
如今,“王杰班”的所有战士都有自己的绝活,要问为啥人人都这么强,回答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扛着王杰的枪”。
外训场地条件很艰苦,但全连最好的位置始终是一张空床,老班长王杰的床。不管部队走到哪里,“王杰班”班长的行囊里除了自己的被褥,还有一套崭新的铺盖。
每天晚上熄灯前,“王杰班”班长都会将被子轻轻打开,让它陪伴着战友一同入眠;清晨军号声响起,被子又会被整齐叠好,就像他的主人健在时一样;门前的王杰雕像,每天都要用毛巾擦拭3遍……
“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这首雄壮的歌曲五十多年传唱至今,从王杰所在连连歌,到后来的工兵营营歌,再到今天的南京军区某装甲师师歌,歌声越来越洪亮,内涵越来越丰富。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亲笔为王杰题词。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是:“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周恩来的题词是:“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施工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录王杰诗)”
如果说“两不怕”精神是一面不倒的战旗,那么“王杰班”的兵就是十根紧攥旗杆的手指。他们以老班长为偶像,锻造出“思想领先、人人过硬、事事过硬、长期过硬”的战斗集体,成为“两不怕”精神的新传人。
1968年,家乡人民为纪念王杰,将其故里华村更名为“王杰村”,并在村东建立王杰烈士纪念馆,让子孙后代铭记烈士的英雄事迹。
2012年12 月,徐州云龙公安分局铜山派出所正式更名为王杰派出所,这是全国第一家以英雄名字命名的派出所。
在徐州,在邳州,在王杰家乡都有王杰中学、王杰小学……英雄王杰还活着。(中国青年网记者 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