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铿锵韦钰:少争论多做事,愿用知识服务社会

发稿时间:2017-04-07 08:1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韦钰:我愿用知识服务社会。视频剪辑:綦智鹏

  近期,教育部发布通知,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是自2001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后,正式发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保障一二年级学生每周至少一个课时,三至六年级的科学课学时保持不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原东南大学校长韦钰颇感欣慰。“基本与我们2007年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意见相符。”

  当年,正是韦钰在修订意见中提出“从一二年级开设科学课”。不过,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19个“新课标”中并没有小学科学课程,韦钰领导修改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未获通过。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原东南大学校长韦钰博士。图片来自网络

  不忘初心 用知识服务社会

  “我1965年研究生毕业,到现在五十多年间,只有十年在教育部做官,骨子里是一个科研工作者。”韦钰平静地对中国青年网记者说,“做研究、做科普、提咨询意见,尽力而为。”

  “当时教育部和中国科协是支持的,但是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标准被一些‘专家’用表决器给否掉了。他们是学习文科的,不太熟悉科学和探究式科学教育的研究。”韦钰说,“这是新事物的成长规律,但是少一点曲折和延缓,教育就可以做得更好,就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至于其他的一些研究成果,不能一下推广,也有政策与科学的差别。科学讲究实证,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许多不是科学的因素。一位老领导说过,‘你们科学家认识到对的方向,就一直对着方向走下去;而政治家,也许先要往回走一走,再向前。’教育部政策的出台,要考虑很多问题,没那么容易,不能勉强。”

  相比教育部,更容易做出改变的,是家长们的教育观。为此,韦钰腾出了许多精力来做科普。尤其是关于儿童的科学教育、早期教育,韦钰不厌其烦,在东南大学设立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做科普讲座、同家长谈心……还在2005年正式进军博客,成为“中国部长‘博客’第一人”。她想要一个平台,自由分享想法与研究成果,并交流、讨论。“报纸杂志要投稿、编审,比较麻烦。”

  博客上的韦钰堪称一股“清流”,言语中透着硬朗的冷幽默。在一篇声明中,韦钰就“中国教育的瘤疾”“中国教育界的觉醒”等问题连连发问。她一面表示,“挥之不去的责任感‘蠢蠢欲动’”,一面自嘲——通过写博客、回帖文,“可以不得老年痴呆症,至少可以晚一点得。”

  2016年底,韦钰因为推动中国科学教育改革、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及艰苦努力、卓越贡献,获得了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颁发的“2016年度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

  “我过去在教育部分管的不是基础教育,而是211工程、科技、远程教育、外事。但十年间也实际了解到中国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可能解决的方法,对教育很有感情,这对我近些年的科研工作有很大推动。”她说,“离开教育部以后,回到科研战线,尽力而为。也包括写科普文章,做公益讲座。如果争取到资金,就去农村帮帮忙,培训农村教师。”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按照规律来办事。我不想做教导别人的公众人物。希望做实际工作,哪怕是细微的,培训教师、答疑解惑、跟家长谈心……”韦钰对中国青年网记者说,“我愿意做研究,并用研究去培养学生,用知识去服务社会。”

  尊重规律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2002年以后我做的是科学前沿的研究工作——神经信息工程和神经教育学,前者通俗地说就是你们知道的AlphaGo;后者就是基于神经科学等学科的进展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韦钰之所以关注儿童早期教育,是因为“脑科学”对教育最大的影响始于对早期教育政策的改变,从怀孕后的1000天开始。

  “小孩子很小的时候没有选择的能力,是家长对他们的未来进行选择,对家长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重要了。”韦钰对中国青年网记者说,“21世纪最重要的是智能、智力。这和脑的发展有关。脑和其他器官还不一样。肝不好,吃点药,甚至可以换个肝。但是,智力发展是脑逐步建构的过程,脑里结构不能推倒重来,更不可能‘换脑子’吧。”

  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韦钰不断强调,家庭至关重要。“孩子是家长的希望,父母能给孩子什么?最好的教育!”

  所谓最好的教育,不是形形色色的培训课、特长班。“科学研究证明,孩子5岁以前没有情节记忆,过早强调灌输‘陈述性知识’是对孩子创造力的伤害。这个阶段应该培养语言、社会情绪能力和执行功能。”韦钰表示,“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具有的社会情绪能力,而不是智商,才是他们以后生活能否成功的最好预示。”

  “小孩子早期学习不是靠记忆,是靠模拟和环境的养成。比如,爸爸讲英文,妈妈讲中文,那么孩子可能会容易习得中英文双语。这是内隐的学习方式,形成的是非陈述性记忆。”韦钰直言,“5岁之前,单纯靠背诗、背英语都记不住的——白背!”

  孩子最先需要的是情感教育,而不是功利性地去灌输说教。“比如教孩子道德观念,只是说教的话,对儿童就没用。你得教他爱别人。道德是情感取向,不知道爱别人,没有同情心,孩子怎么会有道德?怎么去爱国家、帮助周围的人?”韦钰强调,“怀孕后的1000天是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之一,在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成长环境方面,没有人能代替最初的教养者。父母要按照幼儿的发展规律,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是责任。”

  “归根结底,这不是文化程度的问题,是教育观念。农村的,哪怕是不识字的家长,也能培养出好孩子。”韦钰说,“当然,这个问题一言难尽。‘做中学’‘小学科学教育’这些项目,我也是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先办。有的农村孩子可能吃饭还成问题呢。”

  “一定要按照教育规律,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来正确地帮助孩子发展。”韦钰说,“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是上初中以后。”

  “12岁到18岁,一定要很好地学习,这是孩子立志的时候,也是容易因冲动而冒险的时候,比如早恋、飙车甚至吸毒,还有网瘾等等。”韦钰对中国青年网记者说,“家长既要保护好他们,也要在这个时候把孩子推向社会。因为这是他们逐渐走向社会,走向独立,义无反顾追求理想的阶段。你看很多革命领导人都是这个年纪走上革命道路的。这个阶段时候谈恋爱往往是直觉决策,缺乏理智,而且一陷进去还出不来,要防止早恋。”

  锵金铿玉 不走寻常路的学霸

  1965年,二十五岁的广西姑娘韦钰从母校南京工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正踌躇满志之际,赶上了文革。蛰伏十年后,留学的机会来了:1978年,全国首次选拔100名留学人员,50名去美国,50名去德国。韦钰英语水平很好,复试口语时被安排在第一个。然而考试那天,却没人通知她。

  韦钰回忆,当时自己正在家里备课,系里一位老师跑进来说:“你还不去?口试都要结束了,你应该是第一个呀!”韦钰大惊之下,冲出门就去“赶考”。

  原来,当年同为竞争对手的同事不知为何,没有通知她考试的消息。考虑到报名去美国留学的后备人数明显多于去德国的,韦钰觉得这个机会不会轮到她,随即决定“不和他们争”,改学德语,报名去德国。

  当时韦钰的德语是零基础。她找到本油印的德语文法讲义,突击了一个月,一个单词都不会读,光记文法。结果德语成绩江苏省第一,考入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最终获得电子学博士学位。

  留学期间,韦钰无比勤奋,以至于被写成了段子:韦女士一来,整栋楼都摇晃起来——说的是韦钰这个珍惜时间的工作狂连走路都是一溜小跑。

  韦钰曾在接受采访中回忆这段留学经历,她说:“我德国的老师带了很多学生,有七、八十个博士,只有我一个是女性。我也觉得挺开心,我毕竟证明中国的女性还是有用的。我觉得年轻人就是应该这样,力气用掉是会再长出来的,只要身体不要搞垮了。人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能够体现到真正的人生意义,体会到幸福。你不花点劲,你怎么会体验到这种幸福?但是你要说那样做不苦,也是假的,那三年真是苦,只是当时不觉得。”

  回国后,韦钰的抉择让人大跌眼镜——这位中国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选择“转行”——用她的话说,是跨学科研究。她转向国内还没有人做的生物分子电子学,三四个草创人员,挤在一间废弃的厕所里就开始了工作。1984年,韦钰创建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成为今日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的前身。

  2002年卸任教育部副部长后,韦钰又回校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建立了神经教育学和神经信息工程两个新学科。近些年,她还致力于儿童探究式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实施。这位“学霸”在创新路上从未停步。(中国青年网记者 曾繁华)

责任编辑:李婧怡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