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姚彬:出生入死拯救生命 仁心仁术撰写“大医精诚”

发稿时间:2016-09-16 10:4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姚彬:让白大褂浸润阳光的味道。视频剪辑:付一鸣

    “小时候,因父母都是医生太忙顾不上家,我们弟兄三人放学回家只能自己做饭,米饭烧糊了怕挨批评便偷偷倒掉。”童年姚彬曾时不时地抱怨爸妈工作太忙。然而一个连连叫着“恩人”上门道谢的患者改变了姚彬的看法,“我真切地看到父母为患者解除病痛,开始打心眼儿里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棒的事。”他说,医生之家的氛围让他从小体会到仁心仁术的意义和医生的责任感、荣誉感。

  如今的姚彬,作为北京市海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生导师,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还兼任中国控制吸烟协会第五届理事,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洁净装备工程分会第一届委员,北京感染控制与消毒技术产业协会第一届理事,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理事,北京市海淀医院协会副秘书长、理事,《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特约编辑等职。

  正是秉承着那份医者的责任,无论身处抗击SARS一线,还是在地震灾区,无论是在实验室潜心研究,还是在门诊查看病情,姚彬从未忘记过:仁心仁术兼备,是医者的本分。

  “我可能感染了SARS,千万别告诉我爱人”

  2003年4月,北京海淀医院隔离病房,全民动员严控SARS的第一周。

  “那会儿我的孩子刚满4岁,我刚调入北京工作,行李还没来得及收拾就被通知,由于人民医院的患者太多,马上要转移到附近的我们医院,第二天要立即进隔离病房。”姚彬现在回忆起那段经历还充满感慨:“后来我才知道,我成了第一个进入海淀医院SARS隔离病房的医生,但当时根本没想那么多。”

  就这样,姚彬临危受命,担任了隔离区的临时负责人,这一当就是一个月。当时,100多平方米的隔离病房里收治着近20名非典患者,由于没有护工,病区的消毒、清洁卫生拖地、换马桶、换氧气桶都得自己动手。条件虽差,医疗工作质量却不能差。为了使医院及时、准确了解隔离病房的情况,姚彬坚持带领大家按时完成病历记录。隔离病区经常是一天就收2、3个病人,最多时一天收了6个病人,但全病区总共才有4名医生,几乎每个班只有1名医生。在姚彬无声的示范作用下,所有医生每次都主动留下写病历,用护士的话说就是“撵都撵不走”。那时简陋的病房里连一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4个医生有的围着大纸盒子,有的靠着微波炉,经常工作到下半夜才能写完全部病历。

  姚彬和他的团队。本人供图

  更糟糕的是,医生完全暴露在病毒中,成为最容易受感染的一群人。“病房、治疗室、医生、护士办公室、休息室都在一个区域内,走廊中间只不过放置了一个一人高的屏风,根本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医生最知道SARS的感染危险,但是,“我们不能后退!”他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最危险的一次,他一边给病人戴无创呼吸机面罩一边头晕发冷,心想坏了,可别是自己也感染了,结果很快,他就发了高烧,他当时就判断自己很可能被感染了。

  怎么办?护士长周颖着了急,催姚彬快去休息:“姚大夫你是我们的老大哥,要保重身体,可不能倒下,我们都靠着你呢,你要倒下我们就没有支柱了。”疲惫不堪的姚彬还是不肯回宿舍,只是在清洁区的休息室里躺了一会,马上又投入到工作中。深夜12点,整理完所有的病历,他嘱咐其他同事“千万别告诉我爱人”,然后昏昏沉沉睡了一天……如有神助,高烧居然退了。这样神奇的经历让姚彬更坚定了与SARS抗争到底的决心,一个月后,在领导和同事的反复劝说下,他才答应下线休息,休整一个月后又投入到发热门诊繁忙的鉴别工作中去了。

  由于抗击SARS工作出色,姚彬先后被授予“全国抗击非典先进科技工作者”“2002-2003年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等称号。后又被聘任为海淀医院呼吸科主任,期间建立并完善了气管镜室、肺功能室、呼吸睡眠监测室。

  震后灾区的首都医务志愿者:义诊“姚爸爸”

  2009年4月,四川,绵阳。

  地震后灾民的身体情况时刻牵动着首都医务工作者的心,在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北京红十字基金会等单位的组织下,首都医务人员踊跃报名,姚彬作为医务志愿者赶到了灾区。

  “当时受灾最严重的汶川中学,本来5层高的教学楼一下子变成了只有1层高,其他4层都深埋进了地里。”更令姚彬一行医生感到困难的是,当地的卫生条件都不能用“简陋”二字来形容了,基本没有任何设备和药品,“不过这个我们提前有预期,所以带了大量的急需药品过去,后来看这确实是解了燃眉之急。”姚彬回忆说。

  在地震灾区开展义诊。本人供图

  哪里还顾得上对就医环境和住宿环境挑三拣四?大家立刻投入了紧张的救援工作。“每天至少看100多个患者吧,一周少说也得有1000个。”姚彬说,具体的数字根本来不及记,在灾区,医生就是战士。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在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小姑娘,当时也就7岁的样子,小碎步跟在奶奶身后,跟着奶奶一起卖鞋垫,那个画面太心酸了,我当时就决定尽我的微薄之力,为她做点什么。”姚彬当即决定资助小女孩念书,这样的善意一直延续到如今。“小姑娘来信时叫我‘姚爸爸’,偶尔还会寄来两副亲手做的鞋垫,上次还寄来几张照片,看到她平安健康地长大了,真好。”姚彬笑着说。

  灾难无情人有情,医者仁心,仁者爱人。小小的善汇聚成大大的爱,平凡的义举更让人感动。

  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霸”精神做防控研究

  曾身处对抗SARS一线的宝贵经历,让姚彬对呼吸道疾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意识到,做好防控研究对今后应对此类疾病意义重大。

  “比如针对二重感染的病人,应及时添加抗霉菌药物;为预防大剂量应用激素而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要及时添加胃粘膜保护剂;为防止细菌继发感染,需使用市专家组推荐的抗生素等,这些经验有必要尽快加以总结。”姚彬马不停蹄地把最有效的治疗方案进行了总结,并对在隔离病房时建立的治疗预案、辅助检查预案加以整理,将自己获得的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项目资助、北京市海淀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资助等全部用于研究,终于圆满主持完成了相关课题,主编了《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呼吸道疾病急症的处理》,两本著作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后大获好评。

  今天,SARS已经淡出公众视野十年有余,但是在姚彬看来,对发病机理、防控手段“打破沙锅问到底”,是医务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围绕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机理,姚彬不断将新的案例纳入研究范畴,潜心钻研,笔耕不辍,成了医院里年轻大夫们眼中不折不扣的“超级学霸”。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研究成果获得2012年中国医院协会第十九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受到了广泛关注。这并不是他关于发病机理的研究第一次受到重视,早在1996年,姚彬就在山东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的资助下,主持完成《热休克蛋白在激素抵抗性哮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的课题,这是在国内首次明确热休克蛋白在激素抵抗哮喘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此后,姚彬又在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资助下,主持进行了一系列有关难治性哮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烟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烟台市学科技术带头人称号等。姚彬还是不少期刊的“常客”,多年来,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中华期刊论文10余篇。

  科研“学霸”不等于书斋里的“书呆子”,在姚彬看来,呼吸道疾病的防控研究成果要走近大众,科普的力量不容小觑。2007年,主持海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后,在姚彬的倡导和组织下,医院每年举办一次医院感染管理防控宣传周,“培训+监督”“科研+管理”,在姚彬的带领下,2013年他的团队在北京感控十周年活动中获得优秀团队奖。

  工作中的姚彬。本人供图

  灾区女孩眼中的“姚爸爸”,SARS隔离病区里的“老大哥”,年轻医生眼中的“超级学霸”……姚彬将仁心仁术视作医生的本分。

  高超的医术能治愈人身体的疾病,高尚的医德却能抚慰人心灵的恐惧和创伤,因为有仁,病床显得不再冰冷;因为有仁,白大褂也浸染着阳光的味道。姚彬,用仁心和仁术铸刻着属于自己的“大医精诚”。

  “从现在起获得从医许可,用我的良心和威严布施医术,我将超越任何种族、宗教、国籍、政党,以及社会地位,只对病人履行我的义务,即使受到威胁,也绝不利用我的知识去做违背人道的事,即使受到威胁,在任何困难面前也绝不退缩,在任何枪口面前,也要保卫这片土地的和平。”

  重温希波克拉底医学生誓言,这誓言在姚彬心中,重于生命。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月)

责任编辑:秦亮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