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追梦·一线职工风采录】一位钳工的“指尖精度”

发稿时间:2025-11-11 10:25:00 来源: 《工人日报》

  将一枚生鸡蛋放在台钻下,钻头缓缓下降,1分钟不到,蛋壳精准开孔,厚度仅0.02毫米的蛋膜却完好无损。

  两张0.1毫米厚的A4纸叠在一起,上层纸上的卡通火车没有“眼睛”,下层纸上的卡通火车则保留了完整“瞳仁”,钻头精准穿透上层纸的指定位置,下层纸张却毫发无伤。揭起纸张的瞬间,卡通火车仿佛被“点睛”复活。

  这就是中车大连公司城铁分厂车辆钳工姚永运练就的绝技绝活。这份对精度的极致掌控,源自他沉在生产一线对技术的钻研和打磨。

  在天津地铁Z4线制造过程中,管路设计复杂,车门安装精度要求极高。为确保车辆在高速行驶中的管路密闭性,尺寸误差必须严格控制在1毫米内。凭借多年的钳工经验与高超技艺,姚永运总结出一整套车门安装及调整工艺。

  从气锁状态微调方式,到紧固螺栓力矩与垫片调整量的关系,他用标准数据,将原本只能依靠风压表反复试验确认的工序,转变为可量化、可复制的标准化操作。使用这套工艺方法,1~2次调整就能达到密封性要求,整体作业时间从1小时压缩至仅10分钟,生产效率与质量一致性显著提升。

  面对零部件装配孔位偏差,旧钻头磨损影响加工质量等技术难题,姚永运牵头自主研发钻头修复技艺,通过对不同材质钻头的精准打磨,实现钻头多次复用,大幅度延长工具寿命,避免了因钻孔偏差导致的部件报废。

  他总结的“独门钻头修复法”与创新工装,成功突破了多个生产工序瓶颈,年均节省费用数万元,还提升了装配一次合格率,缩短了生产周期。

  此外,姚永运自主设计发明的“下线记米工装”在工区下线工序中得到广泛应用,将原有纯靠人力的下线方式,转型升级为高效半自动化生产,工作人员由原先的5人减少至1人,显著提升作业效率与准确性,该工装荣获“全国五小优秀成果”。

  “将平凡技艺练至巅峰,让每一份专注在细节处闪光。”姚永运说。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