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警湖北总队武汉支队执勤九中队官兵在体育赛事任务中执勤。李家豪/摄
东湖之滨,秋意正浓,驻扎在此的武警湖北总队武汉支队执勤九中队迎来了一批“传家宝”。这支队伍的前身,正是赫赫有名的“上甘岭特功八连”。近日,3名抗美援朝老兵后代将父辈留下的勋章、相机、书籍等24件珍贵文物,郑重送回英雄连队。
“我们盼望这份红色记忆在军营里代代相传,让先辈的忠魂与时代强军征程紧紧相连。”志愿军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之子崔遂川动情说道。
尽管历经十余次转隶,中队始终赓续对党忠诚的底色、光荣传统的本色、敢打能打的特色,连续30年被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和“四铁”先进单位,23次荣立集体一、二等功,党支部19次获评“先进基层党组织”。
血脉传承,用好红色家底
中队的前身,是一支诞生于1931年黄麻起义的红军连队,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功勋卓著。丰厚的红色家底成了官兵奋勇冲锋、精武强能的动力源泉。
最新捐赠的抗美援朝老兵遗物被摆进了中队荣誉室。其中,英雄连长李保成在坑道内使用过的搪瓷杯,令下士马齐晋驻足良久。他注意到,杯身上印有“献给最可爱的人”的字样。“我的家中也有同款水杯,爷爷曾是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父亲也是一名退役军人,我从小对军营充满向往。”马齐晋回忆说。
马齐晋的成长轨迹也印证了红色基因的传承伟力。初入军营时,他曾因训练艰苦产生过“干两年就回家”的念头。转变发生在一次队史教育中——荣誉室里的红色文物联结起他与爷爷共同的报国情怀,“上甘岭精神”变得可触可感,他突然明白了“军人”二字的分量。如今,马齐晋已成长为中队的理论骨干、训练尖子,去年年底还被支队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红色传承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中队抓建的具体举措:每逢新兵下队,第一堂课就是学习光辉战史;下队授予荣誉编号、退役颁发荣誉勋章;党员入党时,必须在党旗和战旗前庄严宣誓;中队常态组织“党史军史天天学”“英雄后代讲传统”活动,让对党忠诚、为国奉献的信念深植心间……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每一名官兵。
在炮火连天的上甘岭,面对人员打散、缺水断粮的绝境,八连连长李保成将来自16个连队的官兵组织起来,成立“坑道党支部”。临时党支部凝聚起钢铁意志,带领官兵坚守14个昼夜,歼敌千余人,最终将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插上主峰。
历史的回响从未远去。“中队持续发扬‘坑道党支部’的光荣传统,正所谓一个支部一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中队现任政治指导员杨征宇说。中队每逢重大演训或担负专项任务,在任务编成中成立临时党支部,在行动班组里设置临时党小组,让临时党组织嵌入到每一个作战单元。“看我的!跟我来!”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党员骨干冲锋一线作表率。
今年武汉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季,中队全体党员主动请缨,成立临时专项任务党小组,从方案制定到现场执勤,党员始终挺立排头。执勤时,他们始终坚守一线,精准处置各类突发情况,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党支部是‘主心骨’,党员是‘排头兵’,不管什么任务,只要支部一声令下,我们总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一级上士屈晖杰望着执勤现场飘扬的党旗,语气坚定。
忠诚融入血脉里,战旗永随党旗飘,铁心跟党、接续冲锋的号角在强军的新征程中愈发嘹亮。从抗美援朝战场的“上甘岭特功八连”,到新时代“四铁”过硬基层单位,中队官兵始终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铸入战位,以忠诚和担当做好上甘岭精神传承的“擎旗人”。
赓续荣光,锤炼胜战本领
英雄的连队英雄辈出。中队自组建以来,先后涌现出柴云振、赖发均、龙世昌等180余名战斗英雄和先进个人。
今年八一建军节,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的儿子柴兵荣,带着父亲的“七一勋章”参加了执勤九中队的新兵入队仪式。“父亲为我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当兵光荣,我很羡慕你们,因为当英雄连队的兵更光荣。”柴兵荣所说的这份英雄荣光,在官兵们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行动里不断延续。
在执勤九中队,“崇尚荣誉、争做英雄”的氛围很浓。官兵们的床头贴有一张标牌,上面写着他们最崇拜的英雄的名字。中队骨干给新兵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有给中队争光的权利,没有给中队抹黑的义务。”
“柴云振班”班长余沛海是军事训练的标兵,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21年,他参加总队军事体育运动会,不慎在一次热身跑中扭伤脚踝,韧带断裂。当时正值备战比武关键阶段,是放弃还是坚持?余沛海走到班级荣誉墙前,重温老英雄柴云振浴血奋战的事迹。
在抗美援朝战场的朴达峰阻击战中,时任八连七班长的柴云振带领战士连续攻下3个山头。子弹用尽,他便孤胆冲锋、歼敌百余人。肉搏时,他的右手食指被敌人咬断,全身负伤20余处。
“前辈在枪林弹雨中都不曾后退,我这点伤算什么?不试试绝境逢生,又怎么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又怎敢言英雄传人?”余沛海选择保守治疗,绑上护具,重返训练场。伤痛时刻考验着意志,但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中队带回一个“好”字。最终,他斩获个人全能和单杠双料第一。
总队比武史上,流传着不少执勤九中队官兵的传奇佳话。在总队组织的一次全方位岗位大练兵中,战士李驰翔被一根8厘米长钢钉贯穿左脚掌。仅作简单消毒清创后他便重返赛场,勇夺单项与团体双料第一。
“在集体荣誉面前,小伤小痛不算什么!”李驰翔的话正是中队官兵敢打敢拼、奋勇争先的生动映照。
执勤九中队的炊事员们始终践行着“举锅能烹美食,提枪能斗强敌”的优良传统。在上甘岭战役中,八连炊事班战士边战斗边保障,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和严密的封锁,将宝贵的补给物资送入坑道,留下“一个苹果传着吃”的动人故事。
“模范战斗炊事班”班长何福平说:“后勤不能后进。英雄连队的炊事员,同样是能打胜仗的兵。”炊事班战士们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加训,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他们在支队比武中屡创佳绩,在各项专项保障任务中表现出色,把中队的荣誉名片越擦越亮。
近年来,该中队在各级比武中摘金夺银38次,80余人获评“执勤能手”“训练标兵”,40余人次立功受奖。不久前,排长在武警部队优秀政治教员集训比武中折桂,两名骨干当选“最美班长”。
英雄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在战火中培塑出的“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铁血精神,已在一茬又一茬官兵的赓续传承中,铸就为胜战密码。
坚守战位,永葆为民初心
在和平建设时期,这支英雄连队进驻东湖宾馆担负警卫执勤任务。中队历年担负重要会议、“汉马”、江汉关跨年夜、归元寺觐香等重大活动警卫安保任务数百次,“驻扎风景区,争当风景线”已成为他们的日常。
决不允许有闪失、决不允许吃后悔药、决不允许作检查——为了达到警卫勤务“三个决不允许”要求,中队官兵们日复一日地严苛训练,把“在岗一分钟,警惕六十秒”化作本能。
他们为练就“过目不忘”车牌号的硬功,用抛飞的纸牌考验眼力与记忆力;为保持飒爽英姿,在衣领别大头针、在两腿间夹筷子练军姿;为预判车辆冲卡的瞬间,反复辨析不同状态下的发动机声音。
作为“硬骨头”四班的班长,00后战士岳晓宇是队里公认的“勤务尖兵”。然而,刚入伍时,梦想当特种兵的他得知自己被分配到了“天天执勤站哨的单位”,曾一度感到失落。
“哨位就是战场,执勤就是战斗。”指导员的一句话点亮了岳晓宇的军旅路。走进荣誉室,听指导员讲述中队的光辉战史,他逐渐意识到,平凡岗哨同样承载着军人的使命担当和血性胆气,为党和人民站岗执勤很光荣。
中队官兵于日常坚守中铸就卓越,不仅在三尺哨台上淬炼忠诚,还恪守为民初心,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打赢应急处突、抢险救灾的硬仗。他们常说:“养兵千日,用兵千日。”
2024年年初,武汉遭遇罕见的冰冻雨雪天气。一夜之间,道路成了冰场,树枝不堪重负纷纷折断,城市交通严重受阻。
天刚蒙蒙亮,执勤九中队官兵们闻令而动,迅速投入除雪救灾工作。
“他们为咱老百姓的生命安全站在了最前哨!”辖区居民陈锐敏回忆起受灾场面时仍心有余悸,树上的冰碴一坨坨往下掉,危险无处不在。她亲眼看到一名战士手掌划伤,包扎时痛得龇牙咧嘴,却笑着对她说:“不要紧,继续干!”
刺骨寒风中,有人破冰铲雪,有人拖拽断木,有人帮群众推车……厚重的棉服很快被汗水浸湿。二级上士侯虎超记得,当时“一铲就是四五个小时,手上全是血泡,但感觉不到累和疼”。
“武警同志,辛苦了!喝杯热水暖暖身子。”沿街群众自发拿来热水、毛巾,有的还主动加入除雪队伍。
执勤九中队官兵不仅是万家灯火的守护者,更是驻地群众的知心人。多年来,中队始终坚持开展爱民助民活动。一到秋天,营区内几十棵橘树果实累累,官兵们总会精心采摘,免费送给附近居民尝鲜;逢年过节,他们会惦记社区里的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捎上米面粮油,拉拉家常;开学季,官兵们都会走进校园开展国防教育,传递正能量。
江城湖畔,朴实而真诚的军民鱼水情,成了一道温暖人心的“最美风景线”。
“我们的口号是?”
“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
这铿锵有力的应答,每晚都在执勤九中队的营区上空回荡。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晨霖 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戴慧聪 田健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06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