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原理已经讲完了,下面是实操环节,请大家仔细看我演示……”金秋时节,笔者走进信息工程大学的校园,还没到教室就在环道上听见了讲课声。
循声望去,身着“孔雀蓝”的该校某学院文职副教授肖国锐一边用遥控器操作,一边对着电脑屏幕讲解,娴熟地向学员们示范某装备的数据采集方法。
从2011年参军入伍,之后公派海外留学,再到2019年留校转改为文职人员,如今成长为大学文职教员中的优秀代表……回望10多年的成长与收获,肖国锐说:“一切都源于对军事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守。”
三尺讲台,每一堂课只为点亮星火
在信息工程大学组织首次“我爱我师”评选中,学员给肖国锐最多的留言就是“认真”和“负责”,这四个字是对他教书育人最真实的写照。“我自认为从小是一名好学生,但想成为一名好老师,需要比成为一名好学生做的更多。”初为人师的肖国锐深知立德树人使命神圣、为战育人责任重大。
“一次课百次练千次磨”,是肖国锐给自己定下的基本要求。为了把课讲好、讲生动,他总是反复推敲授课内容、环节设计,对着镜子一遍一遍练习。为了把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讲得通俗易懂,他积极探索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模式,将军事热点、前沿科技融入课堂。执教第3年,由他主讲的《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先后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军队精品课程。
2020年,首次担任本科生导师的肖国锐成了学员队的“常客”,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工作间隙,总能看到他孜孜不倦的身影。“导师,您怎么也来了?”有一年本科毕业设计预答辩前一晚,当肖国锐的身影出现在办公室时,学员们见到他又惊又喜,一阵暖流涌上心头。
原来,前不久在参加篮球赛时,肖国锐的脚掌受伤骨折了。学员于柯忘不了,肖国锐一瘸一拐地来到他们身边,还打趣说:“所幸舌头不会骨折,趁还有时间,我们再讨论讨论。”就这样,肖国锐强忍疼痛,逐一听取了本科毕业设计学员的预答辩,交流一直持续到深夜。他指导的学员也不负厚望,都高质量完成了毕业答辩,其中一名学员的毕业设计还获得了学院“十佳毕业设计”。
“每位老师都是从学生阶段成长起来的,我的每一位老师都让我受益良多,将心比心我也要教好自己的学生。”谈及教学初心,肖国锐坦言,“军校学员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理想、最有抱负的青年群体之一,唯有捧出一颗真心,才能点亮他们胸中求知若渴、追求卓越的那团星火。”
向战而行,每一项研究都要保障打赢
“搞科研就要静下心、沉住气、勤钻研。”这是肖国锐反复和他的研究生强调的一句话。从某系统初步建成到全面部署,他一直深挖技术潜力,探索效用边界,在意识到复杂战场环境下的精度难题成为制约该系统在部队应用的瓶颈后,肖国锐开始把研究方向转向这一全新领域。
科研方向的“急转弯”让跟随他的研究生们心里打起了鼓。一次组会上,学生刘天航终于忍不住开口,道出了团队成员们的忧虑:“老师,这个新方向基础几乎为零,我们很可能一段时间里做不出成果了。”
实验室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都聚焦在了肖国锐身上。刘天航记得,肖国锐平静而坚定地点了点头说:“没错,我们现在是归零的状态,但归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不敢归零。”他鼓励大家,只有心态和知识体系都归零了,才能摆脱路径依赖,去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
“如果没有‘从零到一’的一步,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就没有解开的可能,等打起仗来系统就会不好用甚至不能用。”肖国锐的一席话,如重锤敲打在每名研究生学员的心上,“对军队科技工作者来说,勇攀国防科技高峰,提升备战打仗能力,既是作为学者的初心,也是身为军人的使命。”
随后半年时间里,肖国锐加班加点啃下27本不同专业书籍,整理700多页笔记,测试数十万行代码,反复进行推演论证。团队成员也在他的带领下攻坚克难,实验环境不理想就想方设法搭建,没有装备载体就先“武装”自己的私家车,数据来源类型单一就到深山峡谷自主采集……
经过反复实验和论证,一个个难关被攻破,肖国锐团队设计的技术路线逐步优化,科研成果终于生根发芽。在某次阅兵保障任务中,他和团队将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于装备方队,让一列列铁甲雄狮实现整齐划一、米秒不差;某次海上保障任务中,在茫茫大海无基站支持的条件下,他和团队又快速准确提供了舰船的高精度信息,发挥突出军事效益。
功夫不负有心人,肖国锐和研究生们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他本人也数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成风化人,每一次谈心旨在引发共鸣
“课程思政不是坐在教室里的照本宣科,而是要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肖国锐看来,开展思政教育要积极适应青年官兵求知、求美、求新、求乐的特点规律,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测绘工程专业的龚阳经常和肖国锐一起打球,下午课后,师生之间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是他们难得的放松时刻。
有一次中场休息时,龚阳疑惑地问:“肖老师,我今天投篮总感觉差一点,可我发现您每次投得都特别准,是怎么练的?”肖国锐指着球场,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中线、端线、边线这些点,我都进行过大量的练习,久而久之投篮就有了感觉。”
“读书、学习、做学问也是这个道理。”肖国锐接着说,“前两天,我建议你在跑数据时多采集几个点位,你说已经差不多了,可到了实战时‘差不多’就必然导致‘差一点’,我们搞测绘这怎么能行呢?”
龚阳听得红了脸:“肖老师,是我之前嫌麻烦,等回去了我就再去找数据点位。”“还有投篮的点位。”肖国锐不失风趣地补充说,两人都忍不住笑起来。
9月3日,肖国锐以军队英模代表身份,受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见证这一庄严而盛大的历史时刻。
“在大会现场观礼是什么感受?”归来后,肖国锐受邀与刚完成新训任务的2025级新生谈心交流,他没有丝毫懈怠,精心准备这堂“开学第一课”。
“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声音?”肖国锐在开讲前播放了一段现场录音,音响传出了一阵“叮铃叮铃”清脆的声响,让台下的新生们很好奇。
画面公布,谜底揭晓,原来这是前往天安门观礼的军队英模代表们胸前佩戴的勋章、奖章相互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仿佛奏响了一曲功勋荣誉的乐章。“同学们,大家在新训时的军容军姿是无声的,这是大家把个人梦想融入强军事业的无声誓言,我期待着未来你们建功军营,奏响属于自己的乐章。”肖国锐话音刚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越走脚步越坚定,越讲内心越清晰。”这是肖国锐在参加学员队活动时分享的一句话。扎根火热军营,深耕科研教学,聚力向战打赢是他不变的初心,“教书育人的事业无比光荣,服务打赢的征程无比壮美,我愿和同学们一起怀着锐意创新的梦想奔跑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上。”肖国锐坚定地说。
李真 万波 吕今汝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06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