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召开座谈会,宣布实施临床轮转学生/学员同岗同酬政策。受访者供图
率先“吃螃蟹”3年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当初的那个决定还在持续产生影响。
今年夏天,25岁的医学生邱梦媛硕士毕业。这个来自农村家庭的姑娘,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对于未来,她得精打细算。直接工作当然是一条路,另一条路是继续深造。
邱梦媛选择了后者,这并不需要艰难的抉择——因为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她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收入水平和马上就业差不多。
如果一切顺利,3年后,她将成为一名神经内科临床医生,还将戴上一顶博士帽。
帮助邱梦媛“圆梦”的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一项政策:从2022年8月起,全面实施临床轮转学生/学员同岗同酬制度——这是全国首次。
它意味着,在医院里,一样穿着“白大褂”,一样查房、写病历、给患者办出院手续的研究生,能和本部门同年资住院医师拿到一样的奖金。
“再苦不能苦学生!学生和住院医师都是‘人民人’,都是‘自己人’。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地改善他们的薪酬待遇,实现同岗同酬!”政策施行前夕的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胸外科专家王俊郑重地说。
此后的3年里,改变发生了。
他们是医院“最基层的力量”
学医是相对漫长的旅途,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培)”是一个医学生成为临床医生的必经之路,其中,有许多人在硕士阶段开始接受规培,邱梦媛就是如此。
过去3年,她穿惯了白大褂,习惯了走在住院部清晨查房的医生团队里。她学会问病史、写病历、开医嘱、办各类就医手续。最初,带教老师给病人查体,她在一旁观察,后来她做检查,换老师在一旁观察、指点。
她问患者简单的计算题,从100开始连续减去7,连续问5-6次,通过病人的回复速度判断其认知功能的情况。“神经内科的课很难,也很有意思。”邱梦媛说,有时不依赖机器,光靠了解患者的体征和医患互动,就能对患者神经系统的病情作出判断,这让她很有成就感。
邱梦媛算了算,规培期间,她在神经内科住院部待了17个月,出了5个月急诊,剩余的时间,她轮转去内分泌科、呼吸科、心内科学习。今年她读博后,专培的要求更高了,她要轮值住院总医师、参与会诊、协调科室床位等。
“规培生是医院最基层的力量,接触病人最多,守在病人身边时间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隋准说。
在这家医院,像邱梦媛这样的研究生、住院医师、专科医师有约800人。
2023年,全国共有12万名医学毕业生进入医院体系接受“规培”,这是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10年来招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当时,1100多个国家级住培基地和1.1万多个专业基地,年均招生10万人。
此后,有媒体报道,随着政策变化等因素,“规培”也逐步显现出一些问题。
“规培住院医师恰好处于很尴尬的人生阶段,20多岁的人,已经在医院工作,不太好意思再跟家里要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天兵说,规培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良好制度,但学生个体容易遇到经济问题,以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规培住院医师是来学习的,甚至要交学费,各地住培基地的待遇差异很大,基地内不同来源的住院医师差异也很大。他解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制定“同岗同酬”的政策,是希望不管是哪个类型的规培住院医师,都能没有经济负担,都能专注学习临床诊疗。
王天兵提到的“经济问题”,正是邱梦媛曾经的“痛点”。她22岁本科毕业时,家乡同村一个同龄姑娘已结婚了。当时,哥哥正在读研究生,她不想向家里要钱了。
针对“规培”的收入情况,邱梦媛认为,大家最介意的其实是区别对待,明明干差不多的活,却拿不一样的钱,休假天数也不同。她听说一些医院给研究生、规培住院医师和本院医生的待遇差异很大,甚至要求他们在不同的食堂就餐。
隋准回忆,在未实施“同岗同酬”前,院里各个类型的住院医师在轮转时收入确实有较大差异,导致部分学生不愿意去规培。也有学生向他诉苦,反映经济困难。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育处处长刘婧分析,目前全国医院发展态势快,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在增加,专硕研究生和住院医师都承担了大量临床一线的工作。但这个群体在医院里容易被忽视,如果他们在付出同样的努力后,收入又差别过大,就容易形成社会矛盾。
中国医师协会2023年的数据显示,全国住培已累计培养了110万名住院医师。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保障住院医师合理待遇,住培基地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物价变动、所在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结合实际制定培训对象薪酬待遇发放标准。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2782号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青年医师培养的建议》)的答复,提出要建立多元投入保障机制,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对住院医师个人和培训基地进行补助,地方财政、培训基地也通过配套投入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督促各培训基地结合实际,制定住培薪酬待遇发放标准,并纳入住培招收简章。
“过了(规培)这个阶段,没人再手把手教你当医生了。”王天兵说。
学着做一名合格神经内科医生的邱梦媛,每天去病房看患者。有患者说自己没有手抖,邱梦媛会去看第二趟、第三趟,发现患者没说实话;胸外科的八年制学生张经纬学会了将引流管导入患者胸腔内,排出多余的积液、积气;超声科的规培生梁丽丽如今能独立上机做超声诊断了。
对团队来说,团结很重要
邱梦媛直到现在都记得,3年前的8月,她在老家度暑假,一天正准备午睡,突然看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宣布临床轮转学生/学员“同岗同酬”的消息。
她睡不着了,赶紧和母亲分享——当时,她刚被北京大学医学部录取,读研究生每年学费1.2万元,在北京学习生活,她估计每个月至少要花2500元。
当时的邱梦媛并不知道,在那一年年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经在筹划“同岗同酬”的政策。
刘婧回忆,那是医院新一届行政领导班子上任后的第一周,院领导和参与医院规培的各类学生、学员一起开了场座谈会。
会上,好几位学生都提出了工作强度与薪酬不匹配的问题,以及不同来源住院医师待遇不平衡的问题。医院领导当场拍板: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是彻底解决。
不久后的春节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给所有住院医师、专科医师、研究生发了年终奖,与正式职工数额相同。王天兵解释,医院采取这项举措,也是为了了解职工的想法——提高规培生待遇,意味着医院要投入更多钱。
隋准记得,当时,有住院医师收到这笔年终奖,感到非常意外。许多学生表现出兴奋、激动的状态,还有的表示“春节假期有了更多计划”。
王天兵回忆,那之后,医院观察到,大多数正式职工对发这笔年终奖持积极的态度,给了医院领导班子很大的信心,随后推出一系列改善学生和学员待遇的措施,比如腾挪行政办公区当研究生宿舍、在通州院区配备宿舍和运动场地等,其中最核心最实际的措施,就是“同岗同酬”。
刘婧记得,座谈会后,医院教育处、继续教育处、运营管理处、财务处、党委院长办公室等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开了数次会议,不断调研、讨论、测算,为政策寻求落地的可行性,这是医院领导和所有部门共同支持的成果。
在内部讨论时,争论焦点转向:应把住院医师真正视为医师,还是仅仅缓解其经济压力。
最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选择了前者——将薪酬与岗位挂钩,实行多劳多得。医院是一个庞大的协同合作的集体,各科室工作内容差异大。刘婧指出,使用“同岗同酬”这个词,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将薪酬对应不同科室的岗位。与其发放定薪,不如将绩效分配权交给科室。不同科室依据门诊量或病床数,结合考勤、岗位胜任度和工作效果等标准,分配住院医师绩效。
根据该院2022年的测算,如果实现“同岗同酬”,医院每年要投入5000万元以上,规培生的绩效由医院和科室共同补齐。算下来,正式职工每人每年大约要少收入一万元——某种程度上,这也考验正式职工对个人利益的态度。
“老师们大多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师兄师姐,没人让我们感觉‘你在抢走我的收入’。”邱梦媛回忆,有一次,她在科室里加班为重症患者写医疗文书,带教的师姐特意帮她点了餐,叮嘱她早点回去休息。
邱梦媛还记得,一位主任对她说,“同岗同酬”让科室的所有人劲儿往一起使,团结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很重要。
“每个医生都经历过研究生阶段,以后职称上去了,收入也就上去了。薪酬对年轻人来说很重要,划一部分给年轻医生是正确的事。”对医院实施的政策,隋准今天依然坚定支持。
给未来的自己培养医生
2024年7月,实施“同岗同酬”两年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了一次座谈会总结经验。一名参与规培的研究生在会上骄傲地说,自己一个月收入是父母在县城的工资总和。
当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培人员有817人,学生身份431人,在职身份的386人。对比改革前与2024年的奖金增幅,像邱梦媛这类学生受益最大。
张经纬说,实施同岗同酬后,他的同学选择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越来越多,最近3年已经翻倍增长。“学科实力和待遇都是同学们选择规培医院时考虑的因素。”
规培期间,张经纬住在学校宿舍,多在学校食堂或医院食堂吃饭,每个月还能攒下两三千元。他说,以前同学们会觉得,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规培,工作强度大,但现在住院医师人数多了,每个人的工作强度反而变低,“这是正向循环”。
刘婧介绍,医院面对北京大学医学部全体本科生开设的暑期科研项目,2022年、2023年、2024年招收的学生人数分别是60人、114人、146人,逐年上涨。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项目、全国统招硕士、申请考核制博士的报考人数也在上涨,学分绩点排名靠前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
邱梦媛每个月最期待发工资的那一天。收到钱后,她先还信用卡,接着吃顿好饭,然后把必备的日用品买好,最后把剩余的钱存入理财项目。过去3年,她没再花过家里的钱。
她的同学,有人在规培期间结了婚,有人发展兴趣爱好,喜欢上了搏击、跆拳道。邱梦媛喜欢唱歌,她在宿舍唱,在北京的大马路上和闺蜜唱,边骑着单车边唱——不用花什么钱,但足够消解她临床工作的压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院长信箱,向来“塞满”医院发展的大事小情——研究生宿舍的洗衣机坏了,都有人写信。刘婧说,最近一年多,院长信箱里没再收到学生反映经济状况不佳的情况。隋准也说,每年内科基地会给住院医师开两次座谈会,自从医院施行“同岗同酬”政策,住院医师在会上没再提过收入的事。
然而,这样的尝试并非在任何医院都能适用。
王天兵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实施“同岗同酬”有其特殊性,一是医院运行良好,没有负债;二是医院重视临床教学,教学业务在院内有话语权。“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如科研见效快,我们一开始预计,‘同岗同酬’可能实施10年才能看到成效。”
他预想的成效,是能培养一代又一代好学生,把优秀的人才留住,从长远看,这对患者、全社会也有助益,“希望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成为科室的临床骨干”。
2024年7月,北大人民医院对“同岗同酬”的住院医师做问卷调查,发现住院医师对薪酬待遇满意度较高,这个群体的稳定性、积极性,规培的培训质量都有积极的变化。针对临床指导医师、科主任等发放的调查问卷中,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同岗同酬”有助于提高招生数量和质量。
“我们是在给未来的自己培养看病的人。”刘婧说,对学生好,是为了保留医疗行业的火种。
她希望,政府和高校都能投入更多资金保障医学生的权益,医院也要加大自筹投入,将毕业后教育视为医院发展的部分,投资医院的未来。
邱梦媛最难忘的一件小事,发生在她读研究生二年级时。当时,她的母亲患眼疾导致视力下降,为省钱,拖了一年不去做手术。她查了查自己银行卡里的余额,给母亲买了一张来北京的车票,跟母亲说,“我来出钱”。后来,她带着母亲体检,完成手术,自己支付了手术费用。
这是她过去从未想过的,“人生没有因为选择继续当学生而被限制住”——可以一边读书,一边成为大人,承担责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晞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05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