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地图导航上没有我们警务室的位置,我俩只能在银根苏木派出所等你,然后咱们一起去。”徐乃超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大漠孤烟里的家
茫茫戈壁,一条新修的公路蜿蜒向前,镶嵌在中蒙边境。车窗外,巴丹吉林沙漠的无边黄沙几乎吞噬了所有绿色,唯有低矮的骆驼刺在风中颤抖。李文娜熟练的驾驶技术,源于对这段路的熟悉。
阿拉善左旗银根苏木查干扎德盖嘎查,地处中蒙边境线15公里处,两座醒目的蒙古包孤零零地矗立在风沙中。这就是“90后”民警徐乃超和辅警妻子李文娜的家,也是他们为国戍边的“战场”——“戍边夫妻警务室”。
“五间砖房支口锅,两人一狗一台车。”牧民口中的顺口溜,是警务室初建时的真实写照。
3145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103公里边境线,8户牧民散居于此——这便是夫妻二人的守护之地。
刚来那会儿,生存考验无处不在。水贵如油,生活用水需驱车15公里外拉运;从85公里外运来的蔬菜,抵达时早已蔫成枯叶;仅靠信号扩大器维持通讯,离开警务室百米即坠入信息孤岛。
新婚的李文娜初到这里时,一张口就是满口沙。她在日记中写到:“边疆没有风花,只有风沙;没有雪月,只有清苦。不过,还好我有他。”
从“我”到“我们”
2019年,公安边防部队改制,徐乃超脱下“橄榄绿”换上“藏青蓝”,成为移民管理警察。2022年初,支队计划组建抵边警务室,他毫不犹豫第一个报名。唯一放心不下的是新婚妻子,“那里太苦,不忍心让你跟着煎熬。”
彼时,李文娜在阿拉善左旗公安局指挥中心担任辅警,工作稳定。得知丈夫的决定后,她沉默一夜,“你问问,能不能申请两个人一起去。”面对丈夫的担忧,她眼里噙着泪光,却坚定点头:“有你在,哪里都是家。”
经批准,内蒙古首个“戍边夫妻警务室”正式成立。从此,界碑前的风沙中,多了两个并肩坚守的身影。
戈壁上的“万能服务站”
牧民巴音别立格家距警务室12公里,他和老伴策仁年逾七旬,三个女儿远居外地。徐乃超夫妇定期上门帮老两口喂骆驼、修羊圈、洗衣做饭。老人逢人便道:“文娜和乃超就是我们的四女儿、四女婿!”
把小事当大事,把牧民当亲人。
2023年寒夜,一名司机被困零下20℃的戈壁。怀有身孕的李文娜执意随夫救援,在无信号区搜寻2小时,为被困司机送上柴油与热水。“牧民需要啥,警务室就补啥!”此后,便民商店、快递站、图书室相继开放,平价物资直达荒漠。
2023年6月,女儿“漠漠”降生——名字寓意“坚守大漠的爱情结晶”。同年11月,李文娜怀抱婴儿重返警务室。徐乃超轻抚界碑对女儿呢喃:“等你再大些,爸妈带你在这里升国旗,种一颗爱国的种子。”
三年戍边,夫妻俩在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联合边境踏查、化解牧民群众矛盾、劝返抵边人员……
“全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北疆楷模”……发布会现场,徐乃超握紧妻子的手说:“荣誉只代表过去,更是对咱们的鞭策。这里虽然苦,但总得有人干,我们在一天,就要尽心尽力确保边境的平安。”
“阿拉善边境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工作条件相对艰苦,戍边民警常年抛家舍业,日夜奋战在祖国北疆边境一线。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把选树典型作为强警铸魂工程的重要抓手,‘戍边夫妻警务室’‘女子护边队’等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群众认可的先进典型先后进入公众视野,通过讲好‘漠警故事’,让最远最苦最忠诚、爱党爱民爱边疆的戍边精神,在16.8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生根开花,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注入了精神力量。”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潘多志说。
夕阳沉入沙丘,漠漠在母亲怀中牙牙学语。徐乃超结束巡逻归来,院中的国旗在暮色中猎猎作响。远处,牧民恩图格日勒的摩托车灯划破夜色——如今每一顶蒙古包都是哨所,每一位牧民皆是哨兵。
“守国亦守家,守家即报国”。砖房墙上的红字早已褪色,却深深烙进这对夫妻的生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唯有无声的晨昏坚守,在风沙中书写着最质朴的家国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