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风沙流动的声音曾是这里唯一的旋律。一群为石油而来的人,却让荒漠焕发新的生机:井架顶端闪烁的灯光,成为比霓虹更耀眼的“星辰”;股股油气的声响,化作动人的“欢歌”。
在新疆深处的大漠戈壁,一代又一代“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青年扎根于此:他们把青春埋进沙海,用坚韧意志对抗风沙的常年洗礼;凭青春智慧攻坚克难,拿下一个又一个世界级能源开发难题。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新疆克拉玛依、库车、乌鲁木齐等地,深入我国西部石油生产、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一线。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群在大漠深处书写“端牢能源饭碗”答卷的青年。
传承精神,两代突击队员的跨时空接力
在中国石化西北油田红色教育基地的展厅内,陈列着这样两张照片。
一张照片是41年前的一群青年。13名头戴安全帽身穿工装、满身泥泞的青年站成两排,有的蹲在地上,有的搭肩站立,他们在焦黑的土地上,留下这张珍贵的合照。拍下照片后,他们便奔赴油井抢险战场。另一张照片拍摄于2022年,同样是一群目光坚毅的青年,他们身穿色彩鲜艳的红色工装,将“青年突击队”的旗帜高高举起。
两张照片,将40年前的沙参二井抢险保井青年突击队和新时代的中国石化顺北油田青年突击队,以跨越时空的方式紧紧连接在一起。
1984年9月22日,西北油田在塔里木盆地部署的沙参二井钻获高产工业油气流,然而巨大的地层压力引发强烈的油气井喷。面对随时可能被破坏的油井,第一普查勘探大队6008钻井队的13名队员组成抢险保井青年突击队,毅然打响油井保卫战。
在这张发黄的突击队员合影照片背面,他们写下这样一段话作为临别留言:“视死如归——沙参二井抢险保井青年突击队临上阵前合影,以备殉职后告慰家中亲人。”
“跟我上!”突击队队长卫怀忠带领队员,一头冲进漫天油雨中,开始了关井、压井、井口灭火、井口切割等一系列抢险战斗。
经过50多天的艰苦奋战,油龙被制服,油井获重生。
沙参二井的突破,标志着我国首次在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获得高产油气流,也正式拉开了新疆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序幕。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塔里木盆地早已建成逾3000万吨油气阵地,成为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地。虽然许多当年的突击队队员已退休,但他们不畏艰险、奋勇争先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能源兴疆的伟大征程。
2020年夏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118名毕业生决定留在新疆工作。他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了扎根西部、建设边疆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他们的回信中写道:“得知你们118名同学毕业后将奔赴新疆基层工作,立志同各族群众一起奋斗,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我支持你们作出的这个人生选择。”
这封信照亮了很多年轻人前进的方向。魏鹏飞是其中之一,他觉得:“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我蓄满了拼搏的动力,我找到了人生目标。”
“天山南麓雪皑皑,塔河两岸裹红装。吾心已向西部去,休言边陲多苍茫。”站在沙参二井抢险保井青年突击队雕塑前,如今已是中国石化顺北油田青年突击队一员的魏鹏飞回忆起大学毕业后投身“深地一号”建设开发的初心与誓言。
刚到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实习时,魏鹏飞就参观了沙参二井教育基地,当听到卫怀忠讲述当年的亲身经历,魏鹏飞深受震撼。
作为“深地一号”工程,顺北油田是世界陆上最深商业开发的油气田之一,超高压、超高温、高含硫化氢等是超深层油气开发的世界级难题。加上这里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风沙肆虐和酷暑高温更是给油田稳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
为攻克“深地一号”开发管理系列难题,队员平均年龄30.5岁的顺北油田青年突击队冲在第一线。
常年驻扎沙漠深处,他们战风沙、斗酷暑,担负起顺北油田两万平方公里范围内120余口高压油气井、两座大型站库、1000余公里油气管线的生产运行和安全管理,以不到东部油田同等规模油区五分之一的人员,管理着300万吨当量的大型油气田。
如今,顺北油田青年突击队队员仍坚守在“深地一号”最前沿,成为攻克急难险重任务的最强“炮火”。他们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义无反顾地奋战在新时代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新征程上。
开拓创新,数字技术解锁油田开发新密码
在准噶尔盆地西缘,中国石化新春公司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青年石鲁杰的电脑屏幕上,跳动的神经网络模型解构着油田生产的密码。这名90后石油工程师研发的智能产量预测系统,让传统采油工艺与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完成了一次历史性握手。
作为胜利油田在西部建成的第一个百万吨油田,春风油田的开发被寄予厚望。在面临开发“天花板”的当下,以石鲁杰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石油青年立志攻克难题,用数字技术定义“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时代内涵。
2020年,石鲁杰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毕业,实习时曾目睹采油形势的困境:上千口吞吐井如潮汐般波动的产量,让稳产成为困扰油田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当时就像面对一本写满密码的典籍。”石鲁杰回忆研发初期遇到的瓶颈。超稠油井每轮注汽后的产量曲线,从峰值到谷底的波动震荡,让常规数值模拟方法显得力不从心。这名油气井工程专业的工程师,硬是啃下了编程和神经网络原理,并在浩瀚的生产数据中寻找规律。
在胜利西部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研讨会上,石鲁杰提交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稠油开发中的应用》引发热烈反响。通过构建12个生产参数与日产量的映射关系,系统可提前7天预测单井产量,准确率达85%。“这不是简单的算法移植,而是石油开发思维的重构。”他说。
在石鲁杰办公室的记事板上,贴着两张特殊图表,左侧是传统开发经验总结的指标,右侧是AI学习生成的图表。“老师傅的直觉判断与AI的量化分析,就像地质家的罗盘与卫星定位,终将在某个坐标相遇。”这种认知让他的团队在开发“智能配注系统”时,将老师傅的经验转化为训练模型的珍贵样本。
“未来油田将拥有自主进化的‘数字生命’。”石鲁杰对未来的构想充满科幻色彩:地下渗流场与数字孪生体实时交互,油井像生物细胞般自主调节生产参数,区块链技术保障全产业链数据可信流通。
“前辈用青春融化冻土,我们要用代码解封油藏。”在他办公桌的相框里,实习时和老师傅的合影与所获“智能化建设标兵”证书并置,见证着两代石油人的接力。
攻坚克难,领跑绿色赛道石油青年显担当
在新疆库车广袤的戈壁滩上,风沙掠过一排排巨大的储气罐,厂房内的电解槽不停运转,股股氢气通过管道不断输送,这是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的日常图景。一批批青年扎根于此,在大漠深处开拓绿色发展新赛道。
2021年,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启动,承载着国家能源转型的重大使命。
陈星宇主动请缨,奔赴戈壁一线。初到项目,眼前的景象远超想象:茫茫戈壁荒无人烟,夏季地表温度高达50摄氏度,冬季则低至零下20摄氏度。更棘手的是,万吨级绿氢项目行业内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借鉴。
“就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每一步都要靠自己摸索。”陈星宇说。为了快速补齐氢能技术短板,他白天泡在施工现场跟着老师傅学习设备原理,晚上挑灯夜读钻研氢能领域专业书籍,短短半年时间,便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随着项目进入运营阶段,陈星宇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绿氢项目工艺复杂,从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到氢气储输、设备维护,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任何微小的疏漏都可能带来连锁反应。“很多人觉得新能源大项目靠的是前沿技术和宏大规划,但只有扎根一线才知道,细节里的‘小标准’才是项目的生命线。”陈星宇深知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
为让制度既符合行业规范,又贴合实际操作需求,他带着技术人员走遍每个岗位,与老师傅促膝长谈,记录下100多个实际操作中的难点和常见问题,经过20多轮修改完善,终于形成了一套涵盖设备操作、安全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的标准化运行体系。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陈星宇的推动下,一套“决策-执行-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被有效推行。如今,扎根戈壁的万吨级绿氢项目,已安全平稳运行超800天。
陈星宇坦言,每当看到电解槽平稳运转,纯净氢气不断输出,想到自己的工作既能守护家庭幸福,又能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就十分满足。
在库车绿氢项目现场,像陈星宇一样的青年员工还有很多。他们大多是90后、00后,却早已褪去青涩,在岗位上发光发热。“老一辈石油人‘为国找油’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陈星宇说,如今,石油青年正以自己的方式坚守传承着这份担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呈宣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09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