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麒在运-20前行进。田登党/摄
“鲲鹏”蓝天振翅、多型运输机地面列阵……金秋时节,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在吉林长春举行,现场展示的各型运输机备受关注,游客纷纷在机外打卡拍照,排长队进入开放的货舱参观,领略人民空军战略投送力量建设发展成就。
目睹这样的场景,90后空军中校陈思麒感到非常自豪,他不但是驾驶这些运输机翱翔九天的飞行员,还是调配多支作战力量制胜蓝天的参谋。入伍17年时间里,他跟随运输机部队发展壮大的步伐,越高原、赴远海、出国门,圆满完成境内外军事空运、中外联演联训等大项任务,推动部队空运投送能力和作战筹划效率提升,被评为战区空军“时代先锋”,荣立三等功两次。
“驾驶这么好的飞机,决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盼”
“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赶上人民空军历史性跨入战略转型门槛,唯有苦学精练、勇毅前行,才不负时代、不负韶华。”9月下旬,空军航空大学某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内气氛热烈,不时传来阵阵掌声,一场以“矢志蓝天树雄心、学习制胜勇奋飞”为主题的交流对话正在进行,陈思麒回到母校,与刚入学的新飞行学员畅谈青春与梦想。
“出生在飞行员家庭,我有着比别人更早的蓝天启蒙。”陈思麒回忆,父亲是一名有30多年飞行经历的运输机飞行员,自己小时候就闻惯了他身上淡淡的机油味,看惯了他听到任务就急切归队的身影。家里珍藏的那些任务纪念章,在年幼的陈思麒心里种下一颗想要飞行的种子。
为了满足对飞行的好奇心和蓝天梦,他跟随母亲去探亲时,会在父亲的帮助下尝试练习固滚、活滚、旋梯等飞行训练器材。在学业之余,他还会阅读《孙子兵法》等书籍。高中毕业前夕,得知空军即将招收飞行学员,他把头发剃短,迫不及待地想要成为一名飞行学员。陈思麒说:“我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开上飞机在蓝天上翱翔。”
2008年,陈思麒如愿考上了空军航空大学,面对学业课程、体能训练以及飞行技能考核等诸多考验,他始终记得儿时的梦想。为了充实自我,他经常跑去大学图书馆借阅战史战例和军事理论相关书籍。
一次,图书管理员问他:“课上都学过这些,再看不会枯燥吗?”
“这就是我的爱好。”陈思麒知道,飞行学员和飞行员之间,需要用学习来架起一道桥梁,而“学习是职业军人枕戈待旦的方式之一”。
毕业前夕,因为训练成绩优异,他拥有选择飞多型战机的机会,当时他更加青睐歼击机,但父亲却道出了心愿:“建设强大的战略空军,同样需要一大批优秀的运输机飞行员,选择这条路同样能够报效祖国。”
几番思考下,他决定投身运输机部队。陈思麒明白,空运投送能力对于空军转型发展至关重要,这是一条充满挑战和艰难的领域,但必须有人敢于投身。在此后的十余年里,陈思麒跟随运输机部队发展,先后完成运-7、运-8、运-9到运-20的改装。
一次次驾驶新飞机高飞远航,陈思麒对于发展建设人民空军战略投送力量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他说:“驾驶这么好的飞机,决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盼。”
飞赴境外执行任务、运筹空运投送力量……陈思麒口中激动人心的场景牢牢抓住新飞行学员们的心,他说:“比起父辈,我们是幸运的,20多岁改装的机型就比他们一辈子飞过的机型都多。”
漫步至大学航空馆停机坪,在一架被誉为飞行员“成长的空中摇篮”的初教-6飞机前,陈思麒与学弟们畅聊飞行和未来的空中战场的构想。
“从这里飞向空天,从这里飞向战场。”学员张锦程对陈思麒说的这句话印象深刻,入伍仅一个多月的他认识到,“这片蓝天不仅是挥洒抱负的舞台,更是锐意争锋的战场。”
“要随时为可能出现的最复杂情况做好准备”
这些年,陈思麒驾驭“鲲鹏”飞过大江南北、飞越远海大洋,航迹延伸拓展到亚非欧多个国家和地区。伴随着运-20的足迹分布越来越广,他切身感受到国产大型运输机在空运投送领域蕴藏的巨大潜力。
曾和他搭档的教导员回忆,只要陈思麒有空,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看书籍、做笔记、学本领:作战指挥决策复杂,他反复研读军事经典,从中汲取跨越时空的谋略智慧;长航时飞行需要持久体能支撑,他坚持每日长跑或力量训练;境外交流关乎国家形象威信,他苦练航空英语,以保证最精准文化沟通……
“他在平时会有意识多去模拟训练,飞行的每分每秒都不想浪费。”曾跟他搭档的飞行员说,“飞机有自动驾驶系统,可他不太喜欢用,就想多飞一点。”
苦练精飞的同时,陈思麒也在思考如何提升飞行效益。当时,掌握某飞行课目的技术要领,靠一代代飞行员“经验”口口相传,这种一直存在凭感觉、靠“悟性”的方法,使得年轻的飞行员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来摸索。陈思麒陷入沉思:“许多动作要凭感觉作判断,但感觉究竟可不可靠?”
为了将经验量化出来,他和大队另外两名飞行员仔细分析该课目的飞行动作特点,结合以往历史飞行数据,联手设计了一套计算模型,将各环节标准进行严格量化,不仅为飞行员提供参考依据,有效提升训练效益,这项成果还得到了上级推广认可。
2020年,陈思麒任飞行大队长,随着大家的飞行航迹越来越远,他们也遇到了新难题:任务不断拓展,环境逐渐复杂,尤其是在境外执行飞行任务时,停机坪环境相较国内不同,如何保证每一架次的安全滑行呢?
一次,在大队的战术研讨会上,陈思麒把琢磨已久的想法和盘托出:能否就在大队设置一个立体化、覆盖停机坪全貌的“战情演练室”,在每次飞行前,让执行机组预先“飞”一遍,产生一个直观滑行印象?
这一想法得到大家支持,众人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各方收集资料后,他们将机坪图像资料技术转化为立体场景,区分多个区域,模拟显示当天机场环境特征,飞行员能够身临其境感受现场,为任务遂行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打仗要有极限思维、底线思维,要随时为可能出现的最复杂情况做好准备。”陈思麒说。
在一次上级组织的空运行动演练中,大家围绕任务航线、机场等展开讨论。在单位领导鼓励下,陈思麒大胆阐述,提出了航线规划、空地防护、机组准备等一系列思考。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认同,并促进了任务完成,这也令他深刻认识到,作战人员的全局视野至关重要。
由此,他们结合实际创新设计出包含100多项全周期工作和30余项文件的完备流程,将任务准备时间大幅缩短。
今年1月7日8时许,西藏定日发生地震。该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运-20紧急出动,第一时间运送西部战区前进指挥所赶赴灾区,发挥了关键作用。
“尽可能为打胜仗贡献力量”
“当你在打盹的时候,想想别人会做什么?”谈起两次出国交流经历,陈思麒至今记忆犹新,第一次出国与外国同行接触,学习到了不少新理念。回国后,他一边查阅相关资料,撰写文章辅助消化理解,一边开发软件、潜心实验,自认为已经完全吃透要领。可7年后的又一次出国交流,陈思麒看到了同行们的新进步。
“自己在奔跑,别人也没有停止奋斗。”历经大项任务历练,陈思麒清醒地认识到要着眼未来战争主动作为。在他与战友们的一次次思想观念碰撞后,大家通过经典战例和演训任务等,探索联合空中作战组织筹划的路径。
在后来的一项演训任务中,陈思麒坐上参谋席位,他把研究成果和此次作战的考虑全盘托出,形成了崭新的作战方案。运用这个方案,他们在对抗中,出色完成了行动目标。
“联合作战打的是联合,倡导的是军事民主,人人都将身处战局中,个个都要想点子出招法。”陈思麒说,“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为打胜仗贡献力量。”
那年,上级在一次大项任务中组织快速投送创新试验。陈思麒参与其中,并提出了建议。起初,他们按照传统办法估算空运用机需求,轻松完成任务后提出优化建议。新的想法与指挥员意图不谋而合,授权他组建跨机构、跨专业的联合团队集智攻关。
在随后试验中,这个临时组建的小组,推动需求提报标准化、任务规划流程化。实兵检验中,一个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6人团队依程序作业,使任务周期大幅缩短,陈思麒所在团队也因此被空军授予“首创奖”。
获奖后的陈思麒并没有松懈,他创新进取的步伐仍在加快。第二年,他和队友在上级帮助下,运用“软件工厂”的方式开发了空中机动任务规划系统,成功联动了更多的空中兵力、支援系统、后勤资源,实现了更快、更全面的自动化临战筹划,再获空军“首创奖”。
在陈思麒的书柜里,摆放着许多奖杯、奖状和证书,他一直觉得那座战区空军颁发的“时代先锋”奖杯格外显眼,底座上“备战”两个金字,提醒他时时不忘战备。
如今,陈思麒的飞行任务减少了,精力更多投入到作战筹划指挥。当问及未来有何打算,他的回答干脆有力:“时刻等候祖国的召唤,哪里需要就飞去哪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通讯员 邓栋之 谢越帆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09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