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制胜尖刀”,再突击!
——记第79集团军某旅“平型关大战突击连”

发稿时间:2025-08-14 10:1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正在组织协同训练。戴胜丰/摄

  近日,渤海湾畔某训练场,一场实战化演练激战正酣,担负尖刀任务的第79集团军某旅“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直插纵深。空中侦察、无人破障、协同冲击……面对蓝军重重防御,连队官兵见招拆招,迅速突破“敌”阵。

  现场指挥员连连赞叹:“这个连队的突击精神不减当年!”

  88年前,八路军第115师奉命在平型关一带设伏,一举歼敌千余人,取得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首个重大胜利。该连前身685团2营5连主动请缨截击日军先头部队。面对配有重武器的日寇,全连官兵子弹打光了用刀砍、刀卷刃了用枪托砸、枪杆劈断了用牙咬,160人的连队最后战斗到仅剩30余人。

  在平型关的悬崖峭壁间,这支英雄连队如利刃尖刀般刺破日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授予“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荣誉称号。

  从平型关拼死血战日寇到演兵场锤炼胜战能力,一代代连队官兵在“猛打猛攻、首冲敌阵”的突击精神激励下,实现从传统步兵到装甲精兵的蝶变重塑,如同永不卷刃的“制胜尖刀”,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奋勇转型攻坚

  2017年,连队所在单位由步兵师改编为合成旅,传统步兵要向装甲步兵转型,陌生的装备、全新的战法,一道道关隘接踵而至。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素来军事训练过硬,是军营里出了名的“常胜将军”。但在换装某新型装甲步兵战车后没多久,一份排名垫底的成绩单给了连队官兵当头一棒:全旅第一次摸底考核,车长、炮长、驾驶员三大专业及格率不足60%。

  被誉为“全能射手”的二级上士周午阳在步战车实弹射击现场连续3发脱靶。作为代理技师,不仅没及格,还领着连队拿了全旅倒数第一,他羞愧难当。

  “上一代装备闭着眼都能拆装,新火控系统却像天书。”相比老装备,新装备专业信息化程度高、技术要求高。周午阳和战友们泡在阅读室,逐字啃教材、看光盘,梳理操作流程、武器参数、故障预案,常常熬到凌晨一两点。天色蒙蒙亮,刚结束体能训练,他又带着攻坚小组用教练弹反复模拟装填、排障,预设各种战场突发状况。

  “见第一眼红,不拿第一脸红!”和周午阳一样,连队官兵都憋着一股劲。

  不懂装备咋打仗?再硬的骨头,也必须啃下来!10余种新型装备的上万字说明书,钻!上千组技战术参数,背!数十个新专业近百个新课目,练!在年底的等级考核中,连队九成以上官兵获得专业等级证书,专业优良率达到百分之百。

  3个月后,周午阳终于摸透了这块“铁疙瘩”。在一场实兵训练中,指挥所内的周午阳镇定自若,4辆战车不间断地向靶区倾泻火力。最终,连队凭借装备“零故障”、目标毁伤率达到80%的优异表现,赢得了全旅第一名。

  “连队哪里需要人,我来上!”如今,二级上士王振民已是公认的“六边形战士”。驾驶、通信、射击,专业技能样样精通。车长、炮长、驾驶员、载员,多重角色随机应变。当初为了尽快熟悉步战车的构造,同为炮长的王振民和周午阳一起拆了火炮,却捣鼓了近3小时才将它复原。现在,拆和装总共只需数分钟。

  然而,打好专业基础只是形成新战斗力的第一步。在接装后的第一场红蓝对抗中,连队官兵一次次发起冲锋,却一次次被蓝军呼叫的远程火力配合电磁干扰击退。王振民忘不了那次演练的教训:“每个人只做到自己专业精通,忽视了车长、炮长、驾驶员之间的专业协同。没有配合,就容易打乱仗。”

  后来,每个车组都多了一支“铁三角”。连队探索推出“共同课目集中训、区分专业重点训、模块组合连贯训”的训练方法,“车、炮、驾”3人吃住在一块儿,训练、磨合、研究也在一块儿。

  2019年11月,连队受领北部战区陆军“装甲步兵连夜间夺控战斗”课目示范任务。距离第二次换装仅过去半年,他们便要首次组织多兵种、多弹种、多要素协同演练。

  课目示范当天,夜色如墨,“铁三角”紧密咬合。驾驶员紧盯夜视仪,脚掌轻点油门,战车低档缓行,连队兵分两路隐蔽接“敌”。车长指令如电,炮长应声而动,10余种火器依托地形轮番开火,仅40分钟,成功抢占“敌”扼守要点。官兵们勇猛精准的协同作战表现,赢得现场百余名将校指挥员的热烈掌声。他们的经验做法也得到推广。

  从“摩步”到“装步”再到“合成”,该连官兵冲锋在改革强军的潮头,直面3年两次换装带来的挑战,牢记使命任务谋战研战,攻克跨越了转型路上一个又一个“平型关”。

  昔日打赢抗战“第一仗”,新时代更要打好制胜“每一仗”。去年,该连参加3场实兵演习、3场比武考核,次次当尖刀打头阵、回回勇夺魁当标兵,被陆军表彰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54名官兵立功受奖。

  瞄准未来战场

  屏幕之上,一场名为“再战平型关”的兵棋演练处于白热化阶段,“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官兵们在虚拟战场中与其他“红军连”展开对抗。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派出攻击型无人机,率先拔除关键火力点,步战车分队与综合扫雷车密切配合,夺控主要点并纵深猛攻。这场胜利,既是对先辈突击精神的继承,更是聚焦未来战场、推进科技练兵的生动写照。

  复盘检讨时,00后战士尚坤盯着系统回放的推演全程数据,迅速发现了问题:自杀式无人机使用时机不对,没及时支援前沿部队,导致次要点被“敌”夺控。“如果无人机引导再精准些,协同再紧密些,战损会小得多!”2023年入伍的尚坤,已是连队“兵棋骨干”。

  “以前我更多是指挥员手中的‘利剑’,接触兵棋后,我也能扮演‘执剑人’了。”兵棋推演悄然重塑着尚坤的实战思维。一次班战术教练员比武,班长王振民让他出主意。他迅速搭建模型,输入装备性能参数。半小时后,一套基于数据计算的进攻方案出炉,让战术决策从经验判断迈向科学验证。

  2024年,尚坤第一次接触兵棋推演就被异常激烈的对抗深深吸引——没有硝烟,但处处都是战火味。兵棋推演,并非简简单单的“下棋”,它可以逼真地模拟未来战场环境和作战行动,把一个个转型的问号拉直。

  排长孙浩智是连队兵棋推演的“带头人”。前几年,他结合自己在军校期间学习兵棋系统的研究成果,探索出“仿真训练—兵棋推演—实装训练”的战术训练手段,有效解决实装实弹协同配合条件受限等问题。

  类似“再战平型关”的模拟战斗在这个连时常上演,成为官兵们研战谋战的寻常一幕。

  连长阎伟深有感触地说:“未来战场,不能仅靠猛打猛攻制胜,我们要在练兵备战中探索新质战斗力生成。”

  今年以来,该连研析前沿战争新的作战特点,以上级赋予的“有人+无人”智能作战力量试点任务为牵引,抢先抓早推进无人化、智能化建设落地落实。连队选派骨干到反无人机厂家跟学跟训,参加无人机执照考核,形成“组训—教学—实操”的无人机操作能力生成模式,在新质力量作战研究上迈开新步子。

  全连还加快把科技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练驾驶,他们依托VR模拟仿真技术,模拟险难路段、夜间路段驾驶景况;练通信,他们借鉴海军声呐兵训练方法,建立车载台故障声音数据库。

  淬炼血性胆气

  一封泛黄的血书静静地躺在连队荣誉室的玻璃展柜内,每次看到它,二级上士王烽都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在成为“兵王”之前,体型消瘦的王烽每次考核都拖连队的后腿,曾自嘲“没有训练天分”。连长得知他想调岗后,没有呵斥,而是把他带到荣誉室,讲了“猛子”连长曾贤生的战斗故事:平型关大战前,曾贤生咬破手指写下“誓叫鬼子有来无还”的血书;战斗打响后,他率先冲入敌阵,在弹药用尽后又刺死10多个日军,身负重伤时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前辈们凭冲天胆气拼死打出第一场胜仗,我也不能当逃兵!”王烽决定要在比武场上争“第一”,这样才算合格的“突击传人”。

  他主动加压强化训练,不到3年时间,获得驾驶、通信、射击和载员四大专业等级资质,连年被评为体能“特三级”。去年,王烽在旅建制营比武中斩获第一名,荣立个人战备训练二等功。今年,他再次以绝对优势夺得旅“体能尖兵”比武第一。

  全连官兵认识到,无论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如何演变,战斗精神始终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在所不惜。”每名官兵都在任务摔打中催生胆气,淬炼“勇于刺刀见红”的血性。

  2023年8月,连队赴北疆腹地参加实兵演习,首次参与演习的上等兵王荣飞担负指挥所外围警戒任务,面对蓝军抵近偷袭,不顾生命危险冲到近前,用身躯挡住单兵火箭筒口,抢过对方手里的武器。

  “这个兵简直不要命!”突如其来的“空手夺白刃”令蓝军目瞪口呆,随后气愤地离开。谁知王荣飞不甘放弃,在应急分队接应下,成功抓捕蓝军,彻底粉碎“敌”偷袭企图。

  事后,战友们围住王荣飞,问他当时怕不怕?这名00后战士眼神坚毅:“没顾上多想,就觉得必须要冲上去!打仗就该奋不顾身,见敌人要敢拼,见枪眼要敢堵,见碉堡要敢炸!”

  像王荣飞这样的战士,在连队比比皆是。每当战斗的号角吹响,他们人人站排头、当先锋。

  王荣飞将王振民视为“榜样班长”。2024年5月,王振民随队参加中蒙“草原伙伴-2024”陆军联合训练。他临危受命,担任步战车射手,肩负发射实兵演习第一枚导弹的重任。“一定要做到首发命中、发发命中,为国争光!”旅首长的嘱托沉甸甸的。

  戈壁滩上,9级狂风卷着沙石砸得装甲板“噼啪”作响。王振民所在战车全速冲击,驾驶员担心导弹因路途颠簸而震落,王振民斩钉截铁地喊:“最快速度开!”战车顶着漫天黄沙第一个冲抵射击阵位。

  车体未稳,王振民已闪电般锁定目标,3秒内完成击发。然而,导弹刚出膛就遇到强风沙干扰并偏离目标。王振民没有慌张,双手稳如磐石,凭借累日苦练形成的肌肉记忆精准操控,将导弹一点点“拽”回目标中心。

  “轰!”首发导弹将靶子“炸开花”,观礼台上两三百名中蒙官兵全体起立鼓掌。蒙军纷纷对连队官兵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军人,厉害!”王振民望向高高飘扬的国旗,心中暗暗自豪:“我们没有辜负祖国的期待,也不负先辈们创造的荣光。”

  今年7月,新兵下连,指导员栗新朝带领新战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战史、唱战歌、话战功”。高擎“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战旗,一代代官兵矢志打赢,让这面战旗屹立不倒。从练兵场上的极限淬火,到大项任务的实战检验,突击精神早已化作他们无坚不摧的钢铁脊梁、攻无不克的胜战基因。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晨霖 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迟博 王立军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4日 06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