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从冬奥会持证安检员 到代表快递行业站上河北省青年五四奖章领奖台
齐琦:小包裹跑出青春加速度

发稿时间:2025-08-08 10:08: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齐琦在分拣车间

  齐琦创建智慧驿站

  细雨连绵,天地间一片湿漉漉的景象。

  清晨6点,当齐琦裹紧外套踏入快递库房时,分拣传送带早已发出持续的嗡鸣。这位90后年轻人,张家口鑫淼物流公司党支部书记、极兔张家口崇礼区乾坎网点的负责人,每一天的序幕,总在包裹滚过传送带的声响中拉开。

  “齐姐,第一批货装车完毕!”年轻的快递员在雨幕中喊道。齐琦点头应声,撑开伞走向装卸区。雨丝织成的帘幕里,印着快递标识的货车正依次驶出院门,车灯穿透潮湿的晨雾,划出一道道明亮的光轨。

  三个月前,齐琦刚刚荣获河北省2025年度五四青年奖章。对她而言,这份荣誉是激励,更是责任。她说,要继续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用双手传递每一份信任,在这看似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便利店主管转行做快递驿站

  时间回到2020年。

  这一年,27岁的齐琦升职成为所在连锁便利店的运营主管,这家公司在张家口地区颇有名气,齐琦每天开会到很晚,不仅要做销售数据分析、撰写营销策划方案,还要监督营销方案的执行完成。

  面对不断下滑的销售数据,那段时间齐琦压力很大,“业绩只是原因之一。”齐琦说,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团队中的一些老同事,他们对年轻的齐琦信任度有限,更多时候表现出来的是质疑。这让齐琦在很长时间里感到沮丧,开始自我怀疑,不断检讨自己,想要知道这是“为什么”。

  “现在回头看,感谢当年领导对我的信任。让我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但在当时,多重压力之下,这个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大专毕业生,想“逃离”,想找到一份能够让自己没有精神压力、可以全力以赴的工作。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一次偶然的合作洽谈中。周边快递驿站的邀请,让齐琦看到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成千上万个包裹来来往往,仿佛流动的社会脉搏,让整座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2021年年初,当崇礼一家快递网点转让的消息传来时,齐琦心动了。

  彼时,恰逢北京冬奥会即将举办,这个从未接触过快递行业的年轻人,突然有了“参与国家大事”的冲动。

  朋友获知她的想法后,提醒她别冲动:“冬奥结束后,这里就会归于过往的平常。”但齐琦没有退缩,她和爱人在-20℃的寒风里走遍了崇礼的街道,就是想看清、摸清这座即将备受世界瞩目的小城。当时崇礼才刚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就连高速路出入口都寥寥无几。

  在崇礼,齐琦看到了滑雪场周边正拔地而起的酒店,以及工地上日夜不息的塔吊,“我当时就想,这座城市的改变不会是昙花一现。”经过与爱人反复考量,出于对崇礼、对快递行业的信心,夫妻俩投入全部积蓄、与几名投资人一起,凑够了200万元,决定接手这家对外转让的极兔网点。很快,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齐琦建起了她快递事业的第一个库房。

  现实比预想要更难。

  最初的日子像在雪地里爬坡。从装修库房、建立形象店、购置货车,到完善财务制度、打造客服团队,齐琦事必躬亲,旺季时更是同时兼顾分拣、客服、派件多岗工作,很快从行业新人“熬”成了资深老兵。

  刚接手驿站的时候,崇礼的快递业还停留在“取件全靠自己去站点”的阶段,网点的转让意味着要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同行不合作,客户不理解,总想弄明白你要干什么。”现在说起这些,齐琦觉得有些好笑——那会儿不仅有同行教唆老人恶意投诉,还有快递公司的老板偷她的快递件。每天应付这些事情,就已经让她感到疲惫,更不用说,还有找仓库等一系列棘手的工作。

  “12万一个月的地租,还要自己硬化地面、盖房子。”齐琦带着工人浇筑水泥,手指冻得握不住铁锹时,就用体温焐热了再接着干。最终,耗费百万元的一条新路,就这样修好了。

  通过培训成为冬奥会安检员

  2022年春节前夕,崇礼的气温骤降至-30℃。齐琦和丈夫主动报名,通过培训成为崇礼区仅有的两名邮政快递业持证安检员,负责非核心区所有快递的安检工作。

  “从早6点到晚7点,中午两人轮流吃饭。”崇礼的寒风卷着雪粒,抽打在临时搭建的安检棚上。护目镜上的冰霜结了又化、化了又结,橡胶手套下的手指几乎失去了知觉。

  弯腰、扫描、消毒,日均1.5万件包裹的安检任务,让齐琦和丈夫两人每天至少连续工作13个小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齐琦说,虽然很辛苦,但更多的是自豪和充实。

  每当外国运动员用生涩的中文说“谢谢”时,齐琦总会心头一热。有次检出疑似违禁品,她冒着误判风险反复核查,直到确认是运动员的定制假肢配件才放行。“那一刻突然懂了,我们检的不是包裹,是冬奥的安全线。”

  赛事结束后,烟花在夜空绽放,齐琦和爱人在库房盘点。窗外是世界瞩目的盛会,窗内是堆积如山的包裹——这个场景后来成了齐琦时常想起的画面,“作为一名普通的崇礼青年,第一次感受到国家大事离我们这么近,也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2022年“双十一”期间,齐琦的快递驿站再次遭遇重大考验——其他股东相继撤资,库房内积压的快递堆成了七米高的小山,所有快递员连轴转了40多天。有对夫妻档员工每天工作18个小时,晚上就在驿站打地铺;司机师傅在货车里裹着被子睡,醒来继续去拉货,卸货时皮肤冻裂的手缠满了胶带。

  凌晨3点的监控中,齐琦看到了自己的身影,鼻血就那么毫无征兆地滴在了快递单上。就要坚持不住的时候,齐琦看到自家快递员们互相帮忙带饭、替岗时,红了眼眶,“不是我撑下来的,是大家一起扛过来的。”

  但在快递员的心里,齐琦就是他们最强大的后盾。快递员小刚跟着齐琦已经五年了,“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委屈。”小刚说,还好有齐琦在他们忙于收件送件,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配合他们的工作,第一时间帮他们处理各种问题,及时反馈客户需求,才使得他们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从“人等件”到“件等人”

  崇礼的转型比预想中更快。

  冬奥会后,这座小城迅速成为四季旅游目的地,游客量峰值时是常住人口的五倍。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滑雪客在雪场里听不到电话,避暑者的行程随时变动,传统驿站的营业时间根本跟不上需求。

  在第一次听到游客抱怨无法在营业时间内取走快递时,齐琦就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呢?

  转机出现在一个除夕夜。一位游客凌晨5点打电话,说急需滑雪装备配件,“不然明天没法上雪道”。齐琦顶着寒风从家赶到驿站。开门时,看到对方冻得通红的鼻尖,突然下定决心:“必须让服务不受时间限制”。

  2023年年初,崇礼第一个24小时无人智慧驿站在万龙滑雪场附近落地,70多万的投入化作5000个闪着蓝光的智能快递箱,几乎掏空了公司的账户。

  调试设备的那些天,齐琦就睡在驿站的地板上,半夜还要爬起来记录系统bug。可没想到的是,这一技术新尝试却遭到了老年顾客反对:“大爷大妈们围着柜子转圈,说我们搞高科技欺负人。”

  有一次,一位老人因为不会操作取件柜,在风雪里站了半小时还没取到快递,齐琦知道后,赶紧赶来帮忙,“那一刻我才明白,技术再先进也不能缺了温度。”于是,她派年轻员工驻点教学,在柜体贴满卡通操作指南。三个月后,神奇一幕上演:深夜取件的游客自发指导后来者,快递柜前形成了流动的互助课堂。

  快递业务的突破还来自与雪场酒店的“联姻”。以免费提供三轮车、代缴基础电费为交换,七大雪场半数酒店向齐琦敞开了合作怀抱。“旅游区租不起店面,就用资源置换。”

  当“请发极兔中通圆通”成为崇礼游客们的高频词时,同行们才发现这块“蛋糕”已经被切走了大半。如今,8个传统驿站、5个智慧驿站和10辆移动快递车构成了立体物流网,旺季时每天快递量达1.8万件次。

  在快递员刘阳的眼中,现在的崇礼,智能无人驿站快递柜如春笋般悄然覆盖了社区与雪场周边。村民傍晚散步,顺手输入取件码;滑雪游客深夜抵达,一刷即取装备。人工成本降下三成,取件时限却延伸至全天。

  快递员是城市的毛细血管

  2024年春天,进入快递业4年之际,齐琦在崇礼率先成立快递行业党支部时,很多人不解:“搞物流的搞什么党建?”她却有自己的考量——“团队需要精神纽带”。如今支部的三名党员成了标杆:库管党员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整理库房,快递员党员全年零投诉。

  她带领30多名快递员加入“雪国义警”协会后,快递车就成了崇礼的移动治安岗。有一次,快递员在小区派件时,发现两位老人因遛狗起了争执,赶紧拍下视频发到警民群里,民警及时赶到避免了冲突;还有快递员送件时,遇到了迷路老人,这名快递员陪着老人等了半小时,直到家属来接才继续去工作。“我们每天跑遍全城,最了解哪里需要帮助。”齐琦说这些好人好事,让快递员们腰杆更直了。

  2024年冬天,一位老快递员冒雪配送时剐蹭了一辆进口奥迪Q7,4万元维修费让这名老快递员瞬间崩溃。然而她的一句“别怕,有保险”,简单的五个字,让老快递员蹲在雪地里号啕大哭。

  “要是没保险,他可能就跑了,我也得担责任。”对于齐琦来说,给员工上保险也是“最划算”的投资之一,但这一举动却让快递员们有了更多归属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工作更卖力了。在齐琦看来,“他们不是在给我打工,是跟我一起做事业。”

  “过去总觉得快递员低人一等,现在才明白,我们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快递员老张憨厚地笑着说。他管理的智慧驿站早已成为社区信息站,谁家老人需要代买药,哪户民宿有新租客,老张都门儿清。当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们由衷地点赞“快乐小哥群”时,这些曾自认为“底层”的劳动者,第一次看到了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坐标。

  引领驿站向智慧服务型变革

  能够代表河北省整个快递行业参加河北省青年五四奖章的评选,是齐琦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她坐在博士生导师、电厂工程师的中间,一度很紧张,也很局促。轮到她发言的时候,她看着台下的评委说:“我站在这里,不是因为我多优秀,是想让更多快递员知道,我们的工作也值得被看见。”会场静默数秒后,掌声雷动。回到崇礼后,同事都说:“你从石家庄回来就不一样了。”

  这个曾在便利店哭着给家里打电话的年轻人,在崇礼的几年中,也学会了在钓鱼时思考问题。每年6月,是崇礼快递业的淡季,齐琦带着鱼竿去了白河堡水库,“鱼不怎么上钩,但脑子会变清晰。”她悟出的道理很朴素,成功不是站得多高,是要让脚下的路更稳。

  现在的齐琦依然保持着创业时的习惯:每天最早到库房,最晚离开。只是偶尔会站在智慧驿站的玻璃墙外,看着游客自助取件时的笑脸。那些包裹里,藏着她用青春找到的答案——所谓价值,不在惊天动地的壮举里,而在把每件小事做好的坚持中。

  夕阳西下,最后一辆移动快递车回到库房。齐琦检查完车况,抬头望见远处的山在暮色中勾勒出了柔和的轮廓。这个场景让她想起五年前刚来时的样子,与之前不同的是,现在的自己心里多了一份笃定:“路还长,但每一步都算数。”

  而今崇礼的智慧驿站,灯光彻夜长明。5000个格口如蜂巢有序开合,游客刷脸取件只需10秒。齐琦的蓝图向更远处铺展:自动化分拣线正在调试,无人配送车已进入路测阶段。

  “无人化不是减员,是进化。”她算着精细账,传统驿站需三人轮班,智慧驿站仅需一人维护;当人力成本下降30%,就能为特殊客户提供高端定制服务。那个曾为200万投资失眠的姑娘,如今淡定地又追加了百万投入:“快递业正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向智慧服务型,这场变革我们必须领跑。”

  从冬奥安检棚的冻僵手指,到青年五四领奖台上的铿锵发言,五年间,齐琦将青春压进快递面单的条码里。当河北快递业务量跃居全国第四,她的53人团队正把包裹变成解码城市需求的密钥。那些穿梭于崇礼街巷的快递车,已然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生动注脚。

  文/郝鸣供图/受访者统筹/宋建华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