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青春励志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冲锋在法治“强军路”上
——记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教授傅达林

发稿时间:2025-07-30 10:2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国防大学教授傅达林(中)在教室为学员授课。聂瑞明/摄

  眼神明亮,面容儒雅,走上讲台时却是目光坚毅,开口铿锵有力。这片三尺讲台,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教授傅达林一站就是20余年。

  他是学校公认的“名师名家”,战友们心中的“法治先锋”。他长期从事依法治军和军事行动法教研工作,完成30余项重大课题,参与20多部军事法律法规起草修改,出版教材专著12部,研究成果获全军性奖项9项、战区级奖项20余项。

  自上军校时起,傅达林就非常热爱军法事业。从原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毕业后,不少部队机关等单位都向他抛出“橄榄枝”,傅达林却一一推辞,选择留校成为一名军校教员。

  他要用全部所学投入军事法学教育事业,成为依法治军的“践行者”。这些年,傅达林快速成长为国防大学最年轻的系主任,也带领着战友们将法学推向“姓军为战”的新战场。

  2017年,当原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转隶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某系刚刚调整组建时,担任首任系主任的傅达林也曾迷茫过,不知道军事法学研究应该何去何从。上任不久后到海军部队调研时,傅达林找到了答案。

  那次调研中,一些舰艇官兵好不容易等来法律专家,纷纷赶来提问。“遇到海盗能不能开枪”“抓到的海盗是捕是放”“遇到他国军舰‘邀请’我共同执法该如何回应”……面对官兵们提出的一连串事关备战打仗、亟需研究解决的法律疑问,傅达林和同行的几个教授竟然一时语塞,满肚子的法学理论无处施展,难以回应官兵热切的期盼。

  回来后,傅达林专门召集团队,围绕学科建设转型升级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他告诉战友们,“光讲理论,光讲规则,光坐在书斋里研究战争法,已经满足不了部队鲜活的实践需求,特色新兴学科也必须向战而行!”

  从那时起,傅达林便感觉到肩上压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也从此找到了学科建设的突破方向。此后,他将目光瞄向战场实际所需,以培养能为部队战斗力作出贡献的法治人才为目标,推动法学研究向部队备战打仗需要靠拢。

  在傅达林看来,现代战争是“混合战争”,法律的较量也是战斗力的较量之一。将法律较量与军事、政治、外交、舆论斗争等融为一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是军事法学者的重要使命。

  军事行动法,是傅达林向新兴学科领域发起的第一波冲锋。从2018年开始,傅达林便着手研究军事行动法律保障问题,开设相关课程,聚焦重点方向军事行动任务进行集智攻关。他筹划举办“军事行动法律保障”研讨会,在广泛调研与合作的基础上着手编制系列军事行动法律手册,建设军事行动法律保障智能辅助系统,研发全军首个基于强军网运行的智能机器人“军小法”,打造出国内最齐全的国际军事法数据库。伴随这些年学科建设的不断积累和发展,“军事行动法”这一军事法新部门的体系化建构全面推开。

  课堂之外,傅达林也在发起带动着一场“课堂革命”。他要让教员们走上训练场,让法学真正走进战场。

  “国家利益拓展到哪里,军事力量就应当跟进到哪里,相应的法律保障也必须延伸到哪里。”这是傅达林常说的一句话。

  军事司法方向的学科带头人田友方教授还记得,起初,是傅达林最先找到他,提出希望他能在战时军事司法制度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一部著作来。受到傅达林的鼓舞,田友方用了两年时间写出一部35万字的书稿。也是因为这本书,军委政法委将相关立法任务交给了他们系,军事法院和军事检察院也前来邀请田友方讲授战时军事司法工作。

  如今在傅达林的带动下,全系教师纷纷将研究方向投向了备战打仗。张朝晖教授牵头的相关课程成为研究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唐觅讲师牵头赴不同方向收集整理战时军事法案例,在此基础上开发实案教学系统,以真实的案例、真实的案卷、真实的场景,让学员身临战场环境开展执法司法工作演练。

  为了拿到第一手的案例资料,傅达林还先后与主要方向的军事司法机关建立协作关系,共同研究课题。现在他每年都要往部队跑上几趟,展开课题调研,这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不去就心里不踏实”。

  一年秋天,傅达林到西部高原某部队驻地调研,在砾石滩上给官兵们上了一堂法学课。这一次他讲的内容紧贴官兵任务实际,下课后,该部领导紧紧握住傅达林的手感叹:“没想到你们研究的问题如此贴近我们部队行动,很多现实难题在你们这里找到了答案!”

  从“军事行动法”到“战时军事法”,再到“新领域军事法”,傅达林不知疲倦地推动延伸着军事法学前行的轨迹。现在,他几乎每天上班都会接到来自军委机关、战区军种和任务部队的需求电话,还带动了系里15名教员被军委机关、战区、军兵种聘为法制工作专家。

  在傅达林看来,新时代的中国军事法学者生逢其时,“赶上了法治强军好时代,更应该肩负起推动依法治军的使命”。这些年,他面向学院之外,全力打造中国军事法学论坛和中国军事法治报告两项学术品牌,每年选取一个主题,汇聚全军全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共同研究推进依法治军问题。

  军事政策制度改革后,他又对军人法展开了体系化研究,提出的军人地位立法意见被立法部门采纳,提出的完善退役军人权益保障体系的建议进入立法决策。

  为了满足全军官兵法治学习教育的需求,傅达林申报建设了全军首个依法治军信息服务系统,建成国内首个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书苑。他担任系主任期间,在学院推动开设新专业课程,并首开全军联合作战指挥参谋国际法素养培训班。

  傅达林还连续7年担任了《中国军法》杂志总编辑。这7年来,杂志每期发行6万册,团队没有任何报酬。傅达林说,每当看到官兵们捧着期刊阅读,全心投入学习法学知识时,便会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他始终记得上学时读过的马克思的一句话,那也是他选择从教、投身军事法学教育事业的初衷:“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而对于傅达林来说,培养出更多能担当强军重任的法治人才,就是他最幸福的追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孙锐 周亚州 侯钰斐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30日 01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